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安忆的小说文本中的历史话语成了意志的游戏;启蒙已经退隐,叙事呈现为削平深度模式的日常化书写;传统的叙事策略开始断裂.其小说文本中明显包含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她个人的创作中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在内在结构、语言、叙事、题 材等各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4.
族群“历史”叙事有三种“结构”,即“范式化情节”、“文类”和“历史心性”。“文本”(text)产生于特定“情境”(context)之中,而“情境”也因此文本而强化;在类似情境下,“文本”常依循既定之叙事模式以产生类似“文本”;叙事符号虽循特定模式构成文本,但不同社会情境与个别作者的情感、意图,皆造成叙事符号及其组合差异,以此反映或造成社会变迁。与一般族群或民族历史一样,作为族群“历史”的“弟兄祖先故事”,其内部蕴含血源、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迟子建的最新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为例,从"民间性"的叙事立场、宏大叙事视角下个性化的书写、"环形链式"的叙事结构和对传统历史叙事及其美学的还原四个方面论述迟子建小说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本分析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发现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在新闻话语社会化转型中叙事题材偏向社会生活领域、关注社会底层民生,叙事原型聚焦社会特殊个体、倾向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形成了“叙事时间上妙用叠合时序方式”“根据文本的叙事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叙事者进行讲述”“采用以放射式和沙漏式为主的表层叙事结构”等叙事伦理上的技巧特色,以及“多元视角丰富长篇叙事呈现,公开叙事者建构公正客观表达”“叠合叙事时序增强叙事起伏感,混合叙事结构提升叙事层次”等叙事伦理上的经验策略。在新闻话语权开始分散化和平民化的社会化生产下,以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为代表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平台在改革新时代想要更好地讲述中国社会故事,则可以从新闻文本上引入媒介变革技术实现多元化叙事表达等方面,改进叙事模式固化等生产掣肘。  相似文献   

7.
《柳毅传》是唐传奇中的优秀之作,其文学史成就,不仅在于其思想价值体现了叙述主体独特的审美意识;更在于其文本创作,在继承前人叙述传统的基础上,在叙事情节、人物角色、叙述空间的建构上,表现出的独特叙事艺术与小说文体自觉性。在其文本叙事中,叙事内容由模式化故事发展为对情节的审美建构,人物的"行动元"功能设置转为塑造具有自身气质与个性的角色,叙事结构从单纯的线性结构转为塑造角色的立体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8.
以小说《复活》为例,讨论托尔斯泰在小说的角色选择、情节设置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触媒作用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9.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一九一四年在上海初版,这部长篇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和语言特色上,更体现在作者在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围城》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叙述视角(第三人称有限的全知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结构(单线缀段式结构)和叙事语言(反讽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来营造。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近几年的两部长篇小说《长恨歌》和《富萍》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开辟着艺术上的新境界。《长恨歌》和《富萍》都将视点集中在上海的弄堂,并从上海的弄堂中发掘那潜存着的上海精神。无论从叙事结构还是从叙事语言,两部小说让人感觉王安忆进入了一种最好的创作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王安忆对两性之间关系的探究中审视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尽管王安忆宣称自己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但在其实际的创作中却自觉地从性别立场出发,颠覆着传统的两性秩序,在文本中努力建构一种新的女性诗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一般有幻事、演事与叙事之分。该文以大量文本细读为基础,探讨了神魔小说文本叙述的“幻事”特点,第一次划分出其文本“幻事”的四种类型,这在神魔小说的叙事研究上具有一定新意。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是我国当代伟大的女性作家,她在中国文坛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及深远的影响。王安忆的作品不仅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在西方文学界也是反响激烈。王安忆的众多作品被都曾译成英文,并多次出版。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王安忆的生平事迹,随后通过梳理其英译作品的传播,并详细研究王安忆译作副文本具有的特点,从中可以分析得出王安忆作品的社会历史意义、女性主义思想及其文学价值为西方文艺界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语境下体育新闻的可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可读性"在体育新闻评价中已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体育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要建立在文本的易读性基础上,通过主观性的叙事视角、戏剧化的叙事方式和感觉性的叙事语言等叙事策略增强新闻文本的可读性,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结合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和叙事学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发掘出隐藏在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无形人》中表层叙事结构下的多组二元对立模式,如黑与白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有形与无形的对立等。由此构建了一个彼此交错的复杂文本,并赋予小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妙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王安忆在1984年出访美国回来后,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方面经历了极大的冲击变化。这种冲击投射到作品里,便促成了她创作主题与风格的转向。她试图摆脱过去的某些美学特征,从对美的追求转为对非美、丑的揭示,发表了一系列类似的作品。在《小鲍庄》和《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里,作者有意选取孩童作为故事的主角,讲述了两个孩子迥然不同的命运历程,体现出对于人性的探究与思考。本文从文本出发,以期攫取王安忆对于人性善恶的独到拷问。  相似文献   

17.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不同阶段,都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怀,对生命孤独话题的书写则是这种关怀在文本中的呈现。本文通过对生存孤独和情感孤独的分析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呼兰河传》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样态,体现在叙事话语、文本结构、情感色彩等层面。萧红在时空关系处理上,让回溯叙事与叙事视角转换的功能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空间叙事的特性,反映出作者在缅怀家乡时所表达的复杂心绪。文章分析了萧红《呼兰河传》的叙事手法,探究其空间叙事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及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以此体悟萧红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本文将叙事与翻译结合,探讨叙事维度下翻译的实现策略。在阐述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以后,以特定文本为例,研究叙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