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乃枢 《现代教学》2007,(10):38-38
《晋书·殷仲文传》载“大司马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日:‘此树婆娑,无复生意。”’这里所谓“生意”是指“生机”“生鲜之气”。语文课尤其要讲这股勃然于体内、飘然于形外的生机和活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主张语文课堂语言要简单,主要指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整个课堂教学用语要少。过去强调语文课讲课要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内涵之一就是少讲。当然少讲并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课文要求小到适可而止。常见有些教师一上课口惹悬河,滔滔不绝,但不着边际。像这种情况,就要避免。 (2)知识讲解用语要简洁,并力求做到准确。如有人讲高中第五册马南邨的杂文《不要秘诀的秘诀》,对于陈善《扪虱新话》中“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一句讲解就很繁琐。有的讲“出入法”指“钻进书里深入理解”,“所以入”指“深入理解书本的途径”,讲了一大串,给人  相似文献   

3.
齐白石有句名言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这句最简单的话 ,准确地概括了大师的艺术美学思想。由此 ,我想到语文课不能讲得太清 ,太清学生容易“水过鸭背 ,忘得精光” ;也不能讲得不清 ,不清学生往往会“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所谓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 ,就是要讲在“讲清与不讲清之间” ,或者说讲在“太清与太不清之间” ,都是一个意思 ,就是说把课讲清了不好 ,不讲清了也不好 ,要介乎“清”与“不清”之间才好。避开两端 ,取其中间。讲得模糊一点 ,朦胧一点。模糊中…  相似文献   

4.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了这样一件事:一向贪玩的学生小弗郎士上课迟到,心绪不好,但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把最后一课讲得不同以往,造成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以致使不爱学习的小弗郎士也一反常态,非常用心地听课,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全部内容。可见,教师讲课时的感情和课堂上的气氛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从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我联想到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当前,在大力强调狠抓“双基”、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同时,似乎存在一种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比如,有的教师运用“发胖式分析法”,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也有的教师孤立进行字词句教学和智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的“本”,可以从3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以学生为本位;二是指语文的本体;三是指文本。语文教学应在这三方面下工夫。一、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是培养民族文化、创设民族氛围的课程,是陶冶心灵、净化思想的课程.语文教学中,教师精当的讲解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形成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涵咏体味、含英咀华的常用方法.因此,语文课的魅力与教师的讲授水平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7.
体验不明时,以身换位。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理解不透,对思想感情的品味不够,没有教师的“拎讲”,学生的感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也难以达到境界。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其无可阻挡的强劲势头,为当今的校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尤其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技能的创新,开拓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程言峰 《师道》2009,(3):21-22
时下的语文课堂多数是“一国两制”:一类是看着升学指挥棒的家常课,表现为:不谈兴趣与情感,莫论态度及价值观,教师领着学生干,一切围着考试转,上课好似喝开水,一天到晚做训练;一类是在课改大旗麾下的公开课,表现为:投影录像齐上阵,音乐也来作陪衬,合作完了又分组,表演之后有讨论,师生活动一轮轮,热热闹闹好气氛!  相似文献   

10.
这个话题很有些突兀,语文课学的不是语文,难道还能是数学物理吗?笔者最近给高三文科“尖子生”上语文课。课前作了认真准备。课上我先征求学生的意见,想学点什么。有几个学生说“我们想上真正的语文课”,“讲些真正属于语文的东西”。我感到很愕然,言外之意是说他们过去上的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张剑石 《辅导员》2010,(24):40-41
一、语文目标要明确可测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师生在语言文字的共同研读过程中几乎"自动"实现,正所谓"润物无声";如果刻意安排"教授"环节,语文课容易上成"品德课"。  相似文献   

12.
13.
语文课要创设“高潮”江苏\张福道刘德平课堂效率探讨KETANGXIAOLüTANTAO何为一堂课的“高潮”?简言之,“高潮”是指一堂课诸多教学环节中最精彩、最动人、最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的环节。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教材)和学习者(学生)既...  相似文献   

14.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抓备课是重要的一环。但是什么才是语文课较为理想的备课呢?本文试图联系语文课的正反两面经验作一些探讨。一、要备读“备读”是什么意思呢?目前有不少老师备语文课,只是满足于将语文书翻翻看看,对照“教学参考资料”、“备课用书”,“教案选集”一类书籍,“熟悉”一番内容。仅仅这样,实际上是够不上“备读”的要求的。所谓“备读”就是教者切忌一不开口,二不经心,务必花一番功夫研读一下教材本身,求其烂熟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能扣人心弦?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讲演”能博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激情焕发了学生(听众)的热情。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伯恩斯坦),而要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非常成功地上了“最后一课”,他在课堂上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表现出“最后一课”的重大意义,韩麦尔先生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要"读"。语文的味儿在书里,在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里。语文学科的个性就是读,"读"这一看似最简单也最朴素的教学手段,有时比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效能都要高。可是现在教师读书越来越少,以机代读的现象屡见不  相似文献   

17.
板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板书之于教学,如面目之于人的整体形象。一个语文教师,一味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而忽视传统的粉笔教学,可能会收不到一些应有的教学效果。若能在语文教学中把讲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必能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教学相长之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感受知识,再经过大脑的  相似文献   

18.
高杰 《西藏教育》2020,(1):57-58
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理学》中有一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先生说,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例如柏拉图是怎样讲的,孔子是怎样讲的,你就照着讲,把柏拉图、孔子介绍给大家。但是,哲学家不同。哲学家不能仅限于“照着讲”,他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要接着柏拉图、孔子的话往下讲,这就叫做“接着讲”。冯先生谈的是哲学研究问题,但是“照着讲”“接着讲”,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有着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为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之一,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阅读教学“课程目标”还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防止离开具体文本进行所谓的讲解,新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明确:“根据语境揣摩语句涵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涵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为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课怎么“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要是学生懂了,你还老在那儿逐字逐句地讲,学生就不爱听,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