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电脑》2006,(7):49-49
在意大利,有一座叫圣爱摩的教堂,在雷雨之后,人们常常看见教堂的十字架上仿佛燃烧着一团火。这种火呈红色,火舌时而伸长时而缩短,但对人无害,甚至被看成是吉祥的预兆,人们叫它圣爱摩光。  相似文献   

2.
<正>在夏天,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白气”的现象;在冬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嘴里总是呼出“白气”,这些“白气”是哪里来的呢?许多同学在分析这些“白气”时,错误地认为“白气”是气体或水蒸气。其实“白气”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眼无法直接看见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雾状小水滴,也称“白雾”。生活中“白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物体冒“白气”,另一种是低温物体冒“白气”。下面通过两道例题分析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谢欢 《中学理科》2006,(9):13-16,47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物体的内能 热量”一节中讲到“空气在膨胀时对外做功”,有一位同学提出反对意见:“气体在膨胀时不一定对外做功,也可能是外界对气体做功”,并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过程与方法: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产生的现象做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材:人教版《自然》四年级下学期。课型:实验课。教材分析: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或具有运动的趋势时会与周围的物体发生摩擦,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学生身边: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汽车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航行的船体与水流之间的摩擦,……。还有许许多多的摩擦现象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到而已。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了解什么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说“下”霜     
霜是北方冬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冬天早晨在路面、屋顶和田野上往往覆盖着白茫茫的一片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习惯说:“昨晚下霜了.”同学们学过物理后,应该对这一说法质疑.实际上,霜是水蒸气在地面附近的凝华现象.冬天的夜晚,如果不刮大风,地面上的物体温度迅速降低到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物体表面迅速凝华成固态小冰晶,这就是霜.如果地面上有一瓦片,即使是瓦片的下表面,只要定气畅通,照样屯会附上一层霜.由此可见,下霜其实并不是“下”.我国农历十月有个节气叫“霜降”,这个“降”也不贴切.说“下”霜@…  相似文献   

8.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9.
夏天,当你把冰棒(雪条、冰糕)从冰箱(冰筒)里取出来时,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过一段时间,“白气”就消失了,而在冰捧上还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把冰棒放在玻璃杯或口盅里,过一段时间,容器壁内外两侧又会出现一层“水珠”.同学们,学了热学知识以后,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其实发生上列三种现象,是属于热学中的液化、汽化、凝华现象.当把冰棒人人冰箱出来时,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因为冰棒的温度在0℃以下,空气中温度(夏天)一般在200℃以上,热空气突然遇到冰棒周围的冷空气,从气体液化为很小的小水滴…  相似文献   

10.
浮力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受年龄小,心理尚未完全发展和认知阶段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科学的概念的障碍,给教授浮力带来一些困难。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我们可以增加两个浮力的小实验,其一是用手掌将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压入水中,使手掌感觉到浮力的存在;其二是手掌托起一个密度比水略大的小球从空气中到水中感觉浮力的存在。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相似文献   

11.
新编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中的“声现象”是新增内容,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又是重点.按照大纲要求是: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涉及推断物体带电情况的试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给出“吸引”或“排斥”现象.判断物体的带电情况:另一类是给出验电器箔片的张角变化.判断物体的带电情况.前需用到的知识是: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后需用到的知识是:电的中和和接触起电.  相似文献   

13.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最普遍的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在描述物体运动时,要以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下面举例分析.例1在~架直升飞机中的乘客看到高楼顶端竖直向下运动.乘客选择的参照物是:A高楼顶端B.直升飞机C.地面的树D.天空的云在本例中,观察者是飞机中的“乘客”,被研究对象是“高楼顶端”,运动情况是“竖直向下的”…  相似文献   

14.
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把被分析的物体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一不分析它“所施的力”,然后—一拨出该物体所受各个力。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常出现的错误往往在两个字上,即“多”和“少”。为了不‘“少”分析物体所受的每一个力,应当按以下顺序考虑:①考虑重力。②考虑弹力。从物体是否拉紧或压向别的物体出发,确定它是否受到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弹力;分析时应从物体的一端开始,顺次找它周围的接触物,从一而确定物体所受到的弹力作用。③考虑摩擦力。从物体与周围的接触物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出发,确…  相似文献   

15.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第一册第三课)是继教学“水”之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物体的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它的基本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用实验手段和对比的方法认识物体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认识空气的存在。其中,引导学生由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现象,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概括它的基本性质,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我打算这样进行: 一、本课是观察实验课,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而且充满整个空间。然后,与水作比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认识空气的性质。所以,整个教学任务分“证明空气的存在”和“归纳空气的性质”两个阶段完成。教学时间两课时。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空气推动塞子时,热能减小”的演示实验:取一个大口厚玻璃瓶(图1),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瓶内水面上方有空气和由于水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塞子的开口往瓶里打气,当塞子跳起时,可以看到玻璃瓶中出现了雾。本实验中,塞图1到的,但瓶中出现的雾却很不明显,所以学生对“物体对外做功,热能减小”感到很难理解。怎样改进才能使现象明显,实验变得有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呢?本人运用了酒精代替水做实验,发现实验时现象很明显:产生了浓浓的白雾。因为酒精极易蒸发,瓶内产生了大量的酒精蒸气。当温度降低时,酒…  相似文献   

17.
《青海教育》2007,(7):94-94
在人烟稀少的地球极地,时常会有璀璨壮丽、千变万化的美丽光带滑过夜空,出现在北极的,人们称它为“北极光”,出现在南极则被称这“南极光”。极光是怎么形成的?极光与太阳的关系:太阳是极光之源。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产生的强大而高速的带电微粒流,与地球周围稀薄空气分子碰撞时,就会产生发光现象。为什么多发生在南北两极?地球本身是个大磁石,地磁两极非常接近地理两极。  相似文献   

18.
冬天,你坐在室内火炉旁,热会使你感到周身暖和,甚至面红耳赤.如果在火旁放上薯或芋,就会逐渐被烤熟而香喷可口.热是怎样从火炉传递到你身体和物体的呢?当然不是“传导”与“对流”的作用.因为空气是绝热体而热空气又是上升的.如果在火炉和  相似文献   

19.
苗英姿 《现代教学》2004,(10):52-53
这是一堂三年级“做中学”课。本课是《沉与浮》单元中的第四课时。在前三节课中学生分别对“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学生对各种沉浮现象的研究兴趣盎然。第三节课结束前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而不沉下去,可是我们都知  相似文献   

20.
固体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容器底也有压强.因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地球周围包围着的大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的作用且能流动,那么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一、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如图1甲:将塑料挂衣钧正对竖直玻璃窗压挤出皮碗中的空气,挂衣钩紧贴在光滑的玻璃上。如乙、丙图所示,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使塑料挂衣钩紧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面或下面。原因是由于皮碗中的空气被挤出,在大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