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自古有言“千古文章意为高”,这句话用在写作文里.我们可以说是“优秀作文意必高”。这里的“意”,就是指主题。按照“意在笔先”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想要写出好作文,就必须高度重视文章的立意工作,在动笔之前就要确立准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蓉 《幼儿教育》2000,(5):37-37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怎样在家庭中开展科学教育,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本期编发的一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希望这组文章能给您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4.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成语,里面的单词我们都学过,但是翻译起来却很困难。英语成语不能只按字面上的意思来猜.要去了解其背后的含义.下面列举一些初中英语中常见单词组成的成语.供同学们在阅读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今天.双语时代》2009,(2):138-139
学习提示:从意面到比萨,从卡布奇诺到提拉米苏,样样都让人垂涎欲滴。在享受这些美味的同时学习它们的英文名称不失为一举两得的美事,本期《看图学英语》带大家学习“意”乡美味的“美名”。  相似文献   

6.
张勇 《成才之路》2012,(12):87-87
千古文章意为高,这里的“意”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自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里的“实义”就是说文章的中心好像花木的果实。可见,写文章突出中心尤其重要。换句话说,一篇好文章首先应该中心突出,观点凸现。  相似文献   

7.
8.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兼顾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不厚此薄彼,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主要内容、品读语言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真挚情感的同时,自主感悟文本语言多样的表达形式,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的匠心独运,并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内化与迁移的实践,让学生"意""言"兼得。  相似文献   

9.
要想把握“意“和“义”之间的差别,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认为,"意"指心之发动处;"意之动"则是善恶出现的标志,是发动之心分殊之始,也是本心与天理相融亦分的状态。"意之动"从"心之体"产生而建立在"心之体"上,生发"意之动"的主体意蕴是无善无恶的;"意之动"生于内而发于外,发于外的主体显现出有善有恶的意蕴;而处于内与外之间的主体则呈现主体兼性意蕴。  相似文献   

11.
12.
"言""象""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作品理论将作品看作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基本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有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和三个主要差异性。相似性更多的出现在从结构角度进行探讨的结果当中,是显见的;而二者的差异性却更多是由于哲学根源和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在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既要看到中西理论的相似性以展现共通的理论生命力,又要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厕出云雾缭绕的山腰,足可见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源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学生可能觉得作文并不难写,但是要写出好作文,尤其是写出具有新意的好作文,可就不容易了。同样,教师要辅导学生写出好作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浅显做法,与同仁共享,同时,也希望同仁批评斧正,以取得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有很多同学反映最怕写景。今天给大家介绍四招,让原本优美的风光在咱们笔下“景”上添花。让观察成为写景的“先遣部队”写景最忌闭门造车,一定要亲身经历,实地观察,细心体会,发现特色。同样是写雨,春雨温暖,夏雨热情,秋雨阴冷,冬雨寒清,不深入实际观察、体会,就觉察不出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反映的正负面的普遍规律,分析了古典诗词中境味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提起作评语,如“语句通顺、层次清楚、中心突出、构思巧妙、首尾呼应……”等句子就会在我们脑中浮现。这些评语从小学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教师批改作的习惯用语,然而学生却不喜欢看到这种模式化的评语。作批改,如何写出受学生欢迎的评语,笔在自己的作批改中,做了一些尝试,即: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18.
此前写过一篇谈"好文章"的短文,认为表达意思鲜明有力,对读者有所帮助,又生动好读便是好文章,否则便不是。这里,再就对读者有所帮助的问题说几句。 说到底,文章好与不好都不是作者说了算,而是要读者说好才算数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读者说“好”呢?很简单,就是要满足他的需要,需要得到满足,读者就高兴,就喜欢,就叫好。如果不能满足,甚至跟他的需要相反,这时还指望他喜欢、叫好,当然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林美琼 《教师》2020,(6):40-41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即过分追求"得言"或是一味追求"得意"。其实,"言"和"意"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只有二者兼得,"言""意"交融,比翼双飞,才能使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上课的第一天我便注意到了他,长长的头发,肥腿的裤子,满嘴的油腔滑调,浑身透着与其他高一新生截然不同的“痞”劲儿。毫无疑问,这肯定又是一个棘手的人物,一个学习、纪律多方面困难的“学困生”。看来,今后与他之间的较量绝对少不了。于是从那天起,心里便做好了随时与他“战斗”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