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然而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的教师仍然把解惑作为自己的专利,垄断解惑的权利和机会,把学生当成教师解惑的旁观者、听众。有的教师则认为解惑是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了,应该被淘汰,教师解惑不如让学生存惑。这些看法严重淡化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作家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的“惑”是“疑问”。孰不知,现代的教师不但要解惑,还要“引惑”,即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今天,质疑已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它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基于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我所教的三年级  相似文献   

4.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教学中问题教学模式在数理统计教学中的一些尝试。1问题教学模式与数理统计的特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思考,就没有收获。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系统地设计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分析矛盾,提示规律,答疑解惑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从疑问开始,注重…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就,一个做教师的人,应该对学生传播做人的道理;教授赖以生存的技能;解答迷惑不解的问题。教师的工作中,“授业”、“解惑”固然重要,然而最重要的应该是传播做人的道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实际上,“授业、解惑”是教书,“传道”为育人。  相似文献   

6.
以疑启思,寓思于疑——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疑问,那将有助于通过释疑解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教学则应该从设疑、激疑开始.本文试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疑惑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纳玉琼 《云南教育》2001,(18):35-36
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动”起来,谈几点体会。一、增强学生“问”的意识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常设疑问,才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激起学生疑问非常重要。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强质疑的勇气。心…  相似文献   

8.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很大的作用.一、导入新课时激“疑”导入新课时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启动思维…  相似文献   

9.
“答疑”和“解惑”是学生使用率比较高的两个词,通常是指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二者意义相近,所以很容易被理解为答疑即是解惑,解惑便是答疑。但仔细比较一下,二者却不尽相同。“答”和“解”可谓完全同义,“疑”和“惑”可就有点程度上的差别了。疑为疑问,惑为困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师,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固定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使命。”按此模式教学的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而成为了墨守成规、不容质疑的传教士;按此模式求学的学生不是求知寻道的书生,而成为了思维呆板、按部就班、“尽职”的“学习”机器。这不但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人,是开发人类智慧的人,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人。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就是最受人们尊敬的职业,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爱心的使者,言行的楷模,知识的化身”,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在封建社会,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塾,都要挑选“德隆望尊”的“先达”为师,故教师除“授业、解惑”之外,更承担着“传道”之重任。一、科任教…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和平 《湖南教育》2001,(16):27-27
讲读结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为此,教师要对学生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阅读的主体。教学中,教师精讲关键部位,突破一点,以点带面,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去读,让文章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如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只要在精讲“移步换景”时,点破作者在雨中登临的“独得之乐”,  相似文献   

13.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打下基础。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可以因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而变满堂灌、倾盆大雨为启发式,在求精求深上下功夫。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疑问,从而激发他解答疑问的欲望和兴趣。这种疑问无论是通过他自己的探索解决还是教师的讲授解决,都可以起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统一。按照外因与内因辩证关系的观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师     
《教书育人》2005,(10):32-33
新课改:专家“解惑”令教师为难,让学生尊师 教师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巧设疑问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有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讲授“商品”概念时,设置了以下疑问:(1)我们从空气里吸收的氧气是否是商品?医生给病人输氧为什么要收费?(2)农民生产的粮食自己食用,或卖给城镇居民,或送给亲朋好友时,是否都是商品?这些问题一提出,犹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了一颗…  相似文献   

16.
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告诉我们为人师不仅仅是单纯的传道,授业,不仅仅是只局限课堂上的教学,不仅仅是下课后走人而不跟学生有任何的沟通,我们更应该重视后者:解惑,解答课堂疑问,解答对知识的疑问,解答对这门学科的疑问,甚至解答对大学生生活的疑问,对将来自己的人生的疑问。下面就浅谈一下笔者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7.
略论课堂教学钟离心峨一、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教材到讲授的转变,这是教师依据教材,按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讲授到学习的转变,是教师“因势利导”为学生解惑:从学习到应用的转变,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转变为能力,教师的指导使之“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8.
实际上,我的“交互式质疑教学法”并没有跳出“三为主”的教学理念,它只是把“三为主”的教育观更具体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是教师的天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学生学业的长进,也是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以教为主,把教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解答学生对知识的疑问,而现代教育观却认为,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是授学生以“渔”,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走出校门以后能更自在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相似文献   

20.
赵秀丽 《现代语文》2010,(7):100-10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为了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推崇“师道尊严”,为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体罚学生,而学生在教师面前只能是惟命是从。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我田的教育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其实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许多情感在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