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时期的墓葬研究是考古学领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十六国时期墓葬的形制、甲骑具装、族葬葬俗进行阐释,以期对此一时期的社会面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洛阳五代宋元瓷器主要出土于墓葬之中,遗址和窖藏中亦有少量出土。就瓷器出土概况、种类与特征等来分析,五代宋元时期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纪年墓是出土带有明确纪年文字载体的墓葬.它们能够作为一种准确的时间标尺,来探讨不同时期墓葬在各方面的变化,并直接反映各时期社会发展状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晋南地区宋金两代纪年墓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随葬品等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了晋南地区在宋金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古代墓葬在历史阶段中各具特点,但又显示了一定的演进趋势。墓葬形制跟从于地上建筑的发展而变化,随葬品的设置逐渐向人们的生活情趣靠拢,葬具的变化表现了古人灵魂信仰的松驰。  相似文献   

7.
从“董”字字形演变过程来看,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壁画墓所绘“童永”即二十四孝之“董永”。“童永”的“童”是东汉时期对“董”字古体的简化。从各历史时期董永图像的构成元素变化来看,该图像更符合元代董永图像的特点,结合墓葬形制和同出壁画可推断其时代为元代。该图像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幅直接表现卖身葬父情节的董永图像。图像史料虽有一定的局限性、滞后性,却是对文字史料不可缺少的补充,且更能反映出社会大众的真实心态和普遍趣味。  相似文献   

8.
1993年在偃师市高龙镇火神凹村西发掘了一座西晋墓,此墓以汉安乡侯、太傅张禹墓碑封门。碑文的“度宅成阳,左陵之滨”指碑主葬于汉洛阳城之南郊,皇帝陵墓旁边,而张禹是葬于慎陵.康陵这一陵区的和帝、殇帝的辅佐大臣。碑文为确定洛阳东汉南兆域部分皇陵的名称和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张禹碑出土地所在东汉南兆域陵区距东汉洛阳故城实际距离约为12.5公里,与文献记载的“三十里”吻合。据都城与和殇两帝陵的方位与距离,结合张禹碑出土地点,可以推测,在今高龙镇的火神凹以西,新彭店以东,高崖村以南,辛村以北,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是慎康两陵的兆域,现存的10余座土冢分布其间,与文献记栽的陵地封田范围相当。  相似文献   

9.
张庄桥古墓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市的战国赵王城遗址南张庄桥村北的两座砖拱多室墓,年代过去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属汉末,有的认为属魏晋。本文简要介绍墓葬形制结构和出土器物,通过对几件典型器物的考证,判断张庄桥两墓的年代为东汉时期,墓主人身份应为汉代“诸侯王”,可能性较大的是第3世赵顷王刘商和第4世赵靖王刘宏、第5世赵惠王刘乾中的两人。  相似文献   

10.
汉魏时期,敦煌就近而葬,无公共墓区.西晋敦煌名人氾瑗,始葬父于敦煌城东戈壁,遭时非议.县令李充莅治敦煌,称氾瑗葬父于城东戈壁"志孝合礼",舆论一变,就近而葬之旧俗随之而改.今敦煌城东南及城西大片古墓葬区,即西晋以来形成的公共墓区.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大量民间谣谚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封建黑暗统治进行了揭露,它们或指斥封建帝王、贪官污吏的残暴、贪婪,或对其进行无情的嘲讽,是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研究它们可以丰富我们对当时历史的认识,了解民众的处境及当时封建社会的状况。这种“眼光向下”和“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方法可以给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朝大部分象征意象表层象征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自足性,其象征意义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空间。其优秀的象征意象常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自我精神、境遇、人格、命运以及诗人心灵中双重自我的无意识投射;“转蓬”等象征意象表现了生命追求归根反本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命飘泊孤独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3.
表示"追逐、追赶"这一义位,先秦主要用单音词"追"、"逐"来表示,"追"、"逐"在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西汉时,"追"在文献中数量大增,且用法灵活,口语中"追"已经开始了对"逐"的替换。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最晚南朝梁时,口语中常用词"追"实现了对"逐"的替换。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思想、创作动因、审美意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 4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更生的原因、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的注释语料众多,可惜大多已失传。现依梁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例释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的注释语料众多,可惜大多已失传。现依梁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例释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在艺术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思想 :崇尚世俗人性美 ,崇尚道德人格美 ,崇尚幻想神秘美 ,崇尚智慧滑稽美 ,崇尚古朴自然美  相似文献   

19.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墓葬中的腰坑,反映了当时丧葬仪式。通过对春秋以前墓葬内使用腰坑的历史叙述,可以了解商代墓葬腰坑的使用情况以及腰坑的性质,进而认识商代墓葬中的腰坑和房屋建筑中奠基的性质相似。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阐释《西极天马歌》《鸟孙公主歌》为西域屯垦戍边诗的萌芽;二是论述隋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特征,认为隋代杨素的《出塞》(其二)为亲历西域之作,从而突破了魏晋六朝同类作品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