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伟业是清初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善以诗词言史,故昔人誉之为"诗史"、"词史".近世辄好谈"诗史",而多略其"词史"之心、"词史"之作.本文结合明清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探讨吴伟业的核心词学意识--"词史"观之生成、发展过程,以及对词创作的影响.词心与史思的结合贯穿于吴伟业词史创作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词纪史,情余于事;以词论史,幽微要眇;词笔与史笔浑然一体等特征.这使得其"词史"之作独具特色,既不同于"诗史"之作,也不同于史乘.  相似文献   

2.
明清评论家批评杨慎词作"以曲入词",词曲之别,不仅仅是体式即格律声韵之别,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意态之分.考察杨慎词作和词论,当辩证地分析其"以曲入词"之表现: 杨慎词或"字面往往混入曲子",语俗意浅,但是 "破体出位",以曲之清新笔法描绘闲适生活,亦不乏情趣;杨慎词或"杂于俚俗",词风香艳无骨,但是"以诗入词",部分表达传统闺怨相思闲愁之作,亦带有传统文人词之意蕴;杨慎词或"炜煜而谲诳",以富瞻的辞采表达出一种耿耿不平之气,彰显其文人的"疏狂"本性,表现出健壮之气.因此,杨慎的词作和词学主张,都表现出对词风多样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纪效新书>(十八卷)是戚继光的一部兵书,中华书局2001年出了校释本.此本有一种兵器为"解首刀"或简称为"解首",其他文献均未出现名为"解首刀"或"解首"的兵器.明代"解手刀"却很常见,此处"解首刀"应为"解手刀"之误.此本卷十六出现"赵元坛"一词,却不见于其他文献,而"赵玄坛"屡见于其他文献."元"与"玄"读音、字形皆相近,此处"赵元坛"应是"赵玄坛"之误.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词的基本题材内容,正如刘熙载《艺概》卷四所言:“类不出乎绮怨。”所谓“绮怨”,大约指的是儿女恋情、离愁相思之类。《旧唐书》本传亦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最早见于赵崇祚辑《花间集》的温词《梦江南二首》,亦是如此,《草堂诗余别集》王其词调之下,就标有“闺怨”的词题。但是其艺术风格,则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所指出的:“温词大抵绮丽浓郁,而此两首则空灵疏荡,别具丰神。”  相似文献   

5.
郭素媛 《现代语文》2005,(10):21-23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梁之际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来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其辑入<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因此诗以"孔雀东南飞"一句起兴,所以人们常称此诗为<孔雀东南飞>.后来元朝人左克明辑<古乐府>,明朝人冯惟讷辑<古诗纪>,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编辑的许多古代诗集都对此诗予以收录.各本文字略有出入,最短的也有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所以被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誉为"长诗之圣",沈德潜的<古诗源>则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以词入曲,为散曲之先导者。其曲风格与词近,豪放婉约兼具,惜存作品仅得十首及四首残曲。而存世之曲,都是清新婉约之作。内容以叹世归隐为主,并且词味十足,不脱词的本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悼亡文学拥有强大的生命,尤以诗、词为最.悼亡词的开山之作当属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尽管这首词有近千年的影响史,但它却长期被词评家所忽略,只有近百年的效果史与阐释史.该词长时间被埋没的原因,缘于该词思想的超越性、审美的超前性以及写法的独特性.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学术界对该词在题旨、词境、风格、音调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深化了对这首词的理解,最终把它推举为"千古第一悼亡词",从而完成了"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北宋杰出词人秦观,在中国词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秦少游<淮海集>,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他的词清丽凄婉、"和婉醇正",渗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深沉浓郁的愁绪,被后人称为"古之伤心人".  相似文献   

9.
<玉台新咏>所收"枚乘杂诗九首"有八首见于<古诗十九首>,这九首诗陆机都有拟作,称作"古诗".九首中有六首无论从题材、内容、风格还是从篇幅看,都接近民歌,文献中又称其中几首为"乐府"或"枚乘乐府",说明它们本是民间作品,后被收集入乐府,可能曾经过文人的润色.另外三首为文人之作,而从诗本身可以看出是西汉时作品.总体来说,<玉台新咏>所收"枚乘杂诗"应是西汉时文献所传,后来全被看成枚乘之作.  相似文献   

10.
教学余光中的《乡愁》,除了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以及与之对应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外,还不应该忽略两个词:"这头"与"那头". (一)"这头"和"那头"是指什么? 师:第一节"这头"与"那头"哪个指家乡?哪个指外地? 生:"这头"指家乡,"那头"指外地.因为词典上"那"是"指较远的处所","这"是指"此,指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事、物、地或想法".家乡近,应是"这头",外地远,应是"那头".  相似文献   

11.
雪莱认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诗人运用想象,创造境界,将深意和情感熔铸于其中.读者体味诗歌时,把握其语言,运用想象,再造形象,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妙悟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情思.巴尔扎克指出:"真心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谈的就是这个道理.王士?论诗:"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我们则要通过"一爪一鳞"想象出那个"全龙".这些经验之谈告诉人们赏析诗歌也要运用想象.《望天门山》共四句,句句写景,似纯粹写景之作,别无深意,但反复体验玩味,又觉别有天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楚江中断天门,天门开,碧蓝的江水浩浩荡荡由西向东流到灭门又折转向北.这两句状远眺天门的悠远之景,巧妙入题——"望天门山".开篇就揭出"望",情萌其中.首句天门之景,侧重写山.交  相似文献   

12.
顾名思义,“回文诗词”就是能够回还往复读之成韵的诗词。它有一定的格式,约束较大,创作不易。如今所能见到的回文诗词,最著名的要数十六国时前周女诗人苏蕙的《回文璇玑图》,全诗共有841 字,题于一幅8尺见方的锦上,纵横往复,皆成章句, 据传能得诗7958首,堪称空前绝后。而一般的回文诗词只能正读倒读,一首变二。  相似文献   

13.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4.
避讳学是中国的独门学问.事实说明,从避讳学的角度校注典籍是不可或缺的.中外学人也有从"避讳学"角度研究<诗品>者.有的用以校勘文字,有的用以考察版本,有的用以注释人物.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须用此作进一步研究.如<诗品>里的谢胱,宋人引录<诗品>者,皆作"谢眺".有些<诗品>校注本以为"眺"是误作.其实,这是宋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四世祖赵朓名讳而改,并非误作.另外,如<诗品下>之"殷不竞矣".宋人作"口不竞矣",此"口"当为宋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所留.  相似文献   

15.
正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呈现出一种卓然不群的独特韵味。本文拟就这位天才女作家的"闺怨词"创作做一些粗浅的探索。一、李清照"闺怨词"例析细品李清照的"闺怨词"不难发现,它们内容真实健康、感情真挚深笃、格调婉约细腻,时而表现志同道合的同志之好,时而传递铭心刻骨的相思之情,时而抒写柔弱低回的离愁别绪,时而倾吐悱恻缠绵的寂寞孤独。像  相似文献   

16.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拙文<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笔者立足于<辩骚篇>文本的精细解读,反省自己,参酌时贤,据理商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论定"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7.
敦煌在唐虞时代,系流沙三危地,《史记》"禹贡三危既宅"即古瓜州今之敦煌《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导黑水于三危入于南海".《汉书·西羌传》"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注云:"古瓜州今之沙州地."《山海经》《水经注》、《括地志》均有记载,皆以瓜州或沙州即今之敦煌.惟刘逢源《尚书今古文集解》,谓三危即西藏地.按《禹贡注疏》指三危为青海与西藏界上巴萨通拉木山(唐古拉山脉之旁支),刘说慨系本此.《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温庭筠和叶小鸾的闺怨词为例,探讨二人在闺怨词创作上的承续关系与不同特点,试图说明男性闺怨词之"代言体"与女性词人自抒哀怨时的不同之处,借以探明在男女情爱以外闺阁中人的真实感受,更全面地展现闺阁风貌。  相似文献   

19.
暑期,得闲拜阅了今年高考全国与全国课标语文试卷,确实受益匪浅.然而,也同时发现了这两套试卷的文言文试题存在着较多的失误,直接妨害了试题的科学性与高考选拔的公正性.因此,很有必要将其提出加以探讨.1.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这是全国卷第三题中第10题A项所关涉的一句话.此题要求考生在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试题答案将A项列为正确选项.然而A项却对这句话作了这样的概括:"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以"冷静"解释"鼎镇之以静"之"静",殊不可通,大误.  相似文献   

20.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蜀道难》,在完成课后练习时,一个学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第二题的题干中用了"想象"一词,而第四题题干中却用了"想像"一词,那么两者的意思是否一样?课后练习的题目,具体如下: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