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地方党报而言,相对高密度的开放型经报道只是近几年的事,这是中国日益融入全经济、地方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唯新,报道又容易止步于新东西的简单记叙或现,而对潜在的新闻价值缺少“发现的眼  相似文献   

2.
经济生活本身正在迅速地打破国内外界限。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越来越司空见惯。这对习惯了站在国内看国际的我国媒体来讲,面临的挑战不亚于经济领域本身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地市级媒体,必须冲破地域性的长期束缚,强化地方经济报道的全球化意识,打破思维方式中的“内”、“外”界限,形成经济报道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柯友金 《新闻前哨》2004,(11):52-52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新闻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如今新闻媒体的经济宣传报道尤为繁荣活跃。然而,在这活跃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必须看到不足,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主要表现是:经济报道的分量不足,力度不够,含金量不高,报道的内容单调,形式老套呆板;新闻的视觉不新,不深,不开阔等等。这些也正是当前新闻领域和媒体急待解决的问题与弊端。  相似文献   

4.
孙倩 《新闻世界》2010,(7):37-38
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以增强权威性、贴近性和提升影响力?笔者认为地方经济新闻不仅要报道老百姓关心的国家方针、政策和地方政府对经济建设、经济工作的部署、决策,使经济新闻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还要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旅游等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对象,使经济新闻具有贴近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5.
地市级党报的新闻宣传,经济报道是一条短腿,其中最软的地方是深度报道上不去。如何在宏观、中观、微观经济之间开通一条“新干线”,从而实现地方经济报道的新突破,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01年,我提议在《常德日报》一版开设一个经济深度报道专栏——“经济新干线”。近两年时间,该专栏发表文章达50余篇,文章紧紧抓住本地重大经济活动、突出的经济现象报道,文章有叙有议,有新闻,也有思想,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在地方党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新闻所占比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党报的质量。当前,地方党报经济新闻写作中有三大矛盾亟须解决:一是不少经济新闻是数字的罗列,读者感觉乏味;二是经济新闻见物不见人,读者感觉沉重;三是经济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一些经济报道写法陈旧,不能正确处理新闻事实与理论思维的关系,引不起读者兴趣。 如何使经济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充实相关的经济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入生活,才能从中找出特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形式、各种规模、各种特色的横向联合经济活动应运而生,开放型经济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舆论先导作用的报纸,要促进本地经济的改革开放,就必须自己首先改革开放。过去,由于我们片面理解地方特色,把本地新闻同地方特色划等号,结果作茧自缚,报道的路子始终拓展不开。近年来,我们大胆破除上述观念,认识到报纸的地方特色,并不是只登本地新闻。凡是与本地政治、经济活动有关、对本地工作有借鉴参考作用、本地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新闻和信  相似文献   

9.
“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这是好多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尴尬,而艾丰的经济报道却很动人:外行爱看,因为他以一种最易接受的形式突破了外行想看而不敢看的畏惧心理壁垒;内行爱读,因为他发现了内行有时也未能察觉的新视点。艾丰写的经济述评充满真知灼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许多作品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给“新闻是易碎品”的结论以一种新的思索。本篇笔者着重从思维分析角度试图剖析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1.
胡欣 《新闻爱好者》2005,(10):32-32
地方新闻传媒的经济报道.其任务是围绕党委、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阶段性重点工作.从宏观部署到具体运作,从报道数量到版面与时段安排.全方位提升经济工作的导向性.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闻是媒体的主打产品,对经济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深入挖掘与提升,是把经济和新闻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记者素质的考验。艾青在谈到对经济报道的体会时认为,记者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善于把经济和新闻结合。”所谓经济与新闻的结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经济报道的主题的提炼,即经济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体现从而成为新闻价值。我们在经济报道的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13.
地方报纸的主要任务,是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着眼于本地区的新闻宣传工作。地区以外的新闻主要靠新华社。这是我们报纸的一贯做法,不少人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地方特色”。这也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必然造成的一种新闻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大流通打破和正在打破地区的藩篱,采访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也为地方报纸的报道面的开拓增添了翅膀,许多报纸都在努力探索办一张开放型报纸的新路子。开放型的报纸包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报道领域、深化报道主题、贴近人民生活等,外向性的报道也是重要一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区域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地市级党报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流舆论工具。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探索党报的创新途径,迅速提高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水平,使经济新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民生服务,就成为党报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纷纷加大经济新闻报道力度。然而,在经济新闻繁荣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动态性、工作性、一事一报的报道比较多,分析洼、解释性、关联性、建设性的报道少,尤其是地方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由于缺乏对经济的整体性、前瞻陛研究,缺乏对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多重观察视角,使得地方经济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着报道层次浅、报道视野窄、报道方式旧和报道效果差等问题。影响了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17.
搞经济报道、特别是区域经济报道,稍不留神便会误入单调、平庸、乏味之途。经济发展、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一般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行业特色。报道者理应着力发现、挖掘这种特色,通过别出心裁、不拘一格的表现样式,形成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很长时间,党报经济报道落入了成就报道的窠臼,形成了“年初开门红、年中双过半、年底高增长”、“投资连年创新高,收益不断破纪录”的固定报道模式,缺乏公众利益关联度,难以有效反映时代背景变化给受众带来的影响,浅尝辄止,挖掘深度不够。但是,《新华日报》不断创新经济新闻报道策略,坚持人理念、理性态度和专业主义,针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法和创新思维报道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涌现了很多佳作,近期刊登的《“一根丝”拉动二十万农民致富》,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高度肯定,认为“新华日报的这篇报道写得很好,很有说服力,为实施以工补农,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典型。这样的典型对城市企业、对广大经济,都有很好借鉴、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9.
蔡星 《视听界》2001,(3):21-21
经济报道是经济规律与新闻规律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加上经济报道发展历史较短,可借鉴的经验相对缺乏,如何摸索出经济报道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改进经济报道?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人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然而当前有不少经济报道很少报人和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作风,因而达不到经济报道的预期效果。因此经济报道必须克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定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报道在整个新闻传播中居于主流和中心的地位。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思维模式,是新闻工作者亟待注意的问题。理性思维能对经济新闻事件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分析,正确把握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为经济新闻的深度报道提供有效的思维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