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北宋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是有宋一代一部重要的小学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继《经典释文》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音义著作。自宋迄清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肯定和重视。前一至六卷汇录了1100多个异读字头的2600多条音义资料,蕴含着丰富的直音、反切、词义、音变构词等语言研究资料,是研究先秦与汉魏六朝时期文献语言的语音、词义和音变构词法等的资料宝库,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语言本体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词类转变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尤为多见。这一语言现象在我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学者所广泛注意,但只有到了宋代,学者们才开始对其做系统的研究,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就属这方面的著作。《群经音辨》卷六“辨字音清浊”门对古汉语中的161组音变构词进行了详细辨析,大体反映了古汉语词类转变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贾昌朝对该语言现象的深刻认识,为后来学者对古汉语词类转变问题做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词类转变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尤为多见.这一语言现象在我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学者所广泛注意,但只有到了宋代,学者们才开始对其作系统的研究,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就属这方面的著作.<群经音辩>卷六"辨字音清浊"门对古汉语中的161组音变构词进行了详细辨析,大体反映了古汉语词类转变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贾昌朝对该语言现象的深刻认识,为后来学者对古汉语词类转变问题作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宋贾昌朝《群经音辨》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多音多义字的正音工具书,具备一般工具书所要求的专门性、系统性、实用性三个显著特点,不仅在当时颇有影响,而且还备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其编撰目的即在于辨明异读,规范书音,以指导文人诵读儒家经典,因而完全符合现代意义上的正音法范畴,有利地推动和促进了当时的语文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福安方言指示代词内部存在齐整的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有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间的声母对应、方位指代词和人或物指代词间的声调对应以及方位指代词和程度指示代词间的韵母对应三种形式。这种语音对应是属于音变构词现象。  相似文献   

6.
《群经音辨》七卷,北宋贾昌朝撰,是继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音义兼注著作。它的出现,不仅是我国古代音义之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又与当时的语言及经学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群经音辨》所辨析的材料虽然皆来源于《经典释文》,但它又自创体例,自成系统,显示出了与一般的经学传注和小学纂集类著作不同的工具性特点,对指导当时的读书人阅读经典以及对后来的辞书编纂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因而,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研究》长期奉行“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办刊方针,继承我国“朴学”的优良传统,力主创新,走学术期刊的精品化之路,在我国期刊由“综合型”逐步转为“专门型”的改革中,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其办刊特点主要表现为:学术研究领域广,信息量大,既“博”又“专”,学术上全方位创新,既使人乐闻新道,又给人以求新门径,治学严谨,既师承朴学之实事求是,又益这以现代科学之严密,坚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学风民主,既发挥专家群体的主体作用,又鼓励后学勇超前贤,对古汉语领域的研究成果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  相似文献   

8.
《群经音辨》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音义兼注著作。作者贾昌朝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参考《说文解字》,对《经典释文》所录存的巨量音切资料进行了会集系联,从中选取了经籍中常用的1100多组异读词,并逐一作了音义上的对比与分析。将《音辨》异读音义与《释文》进行比较,可以管窥贾氏选择异读字音义的原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幽明录》是一部具有珍贵语料价值的杂传类小说集.笔者在对全书进行了定量、定性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其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间、语法构词内部的形态构词与句法构词间及其句法构词中表述式、支配式、补充式与联合式、偏正式间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语流音变现象在英语日常会话中普遍存在,而英语学习者由于没有掌握音变现象造成听力理解能力下降。通过实验,测试英文歌曲教授英语语流音变,对改进学生听力的有效性。控制班采取常规教学法,而实验班采用英文歌曲辅助教学来习得语流音变规则。通过听力前测、后测显示,实验班对语流音变的听力理解能力取得显著性进步,而控制班进步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标调规则的主观性使得现行盲文一直处在初级形态.通过对9所盲校200名初高中盲生和4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对现行盲文标调情况,对读音、词义猜谜的总体评价基本处于“一般”状态.8年级与其他各年级对读音猜谜的评价有显著差异,11年级与其他各年级对词义猜谜的评价有显著差异.北方方言区盲生对读音、词义猜谜的评价都显著低于南方方言区盲生.增加标调率有很高的呼声,尤其是“生僻词”.学生、教师对未来标调率的期望高度一致地集中于42%上下.希望通过简写能够解决标调与篇幅增加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粤语的"九声六调"是粤语学习的难点之一,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来进行粤语声调的教学,先通过英语和普通话的比较来了解粤语声调的特点,再通过比较几组相近的粤语声调来掌握不同声调的发音方法,从而逐步地完成粤语声调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汉语声调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重音存在迁移现象,尤其是汉语去声对英语重音习得的负迁移。英汉语属于不同体系的语言,学习者在朗读英语重读音节时,习惯使用汉语声调实现英语重音,造成明显的中式腔调。因此,了解声调对英语重音习得的影响无疑对提高英语口语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是一个具有自觉艺术意识并不断通过创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家.和新时期先锋作家们不同的是,贾平凹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中,寻找自己的创作切入点,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去发掘新的表现.贾平凹小说艺术意识中重整体、重精神、重意象的观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粱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论在梁初三十年左右之所以未能大行其道,与武帝排抑四声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有一种偏颇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漠视个性,滞塞创新的,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和误读。人的个性特质与创新精神往往紧相关联。没有个性,构不成大千世界;缺乏创新,形不成历史卷帙。中国传统文化以《周易》为源头,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奠定了崇尚个性,追求创新的理论基础。这一思想由先秦诸子所直接继承并在后世的传承中不断张扬,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恒传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从音乐的结构出发,对中西方传统音乐之差异进行宏观逻辑、语言表现和文化深层的比较论述,指出了各自的特征,并且提出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关于中西方音乐的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密切结合中医学、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医诊疗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师、中药师学习逻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学习逻辑,并就应用逻辑提出了中医逻辑这一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