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西非法语国家网络媒体对于中非合作论坛新闻报道进行文本数据挖掘和语篇内容分析,实现舆情解读,研究这几个国家官方及民众对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对中非关系所持态度和其背后所隐藏的话语权力,分析应对之策,使中国对该地区的政策更加有的放矢,进一步推进中国和西非法语国家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2.
薛可  邓元兵  余明阳 《新闻大学》2013,(1):32-38,15
近年,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环境敏感期”,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媒体的关注报道.针对2012年10月22日爆发的宁波PX事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网和英国BBC中文网两家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在宁波PX事件的不同阶段其报道数量、报道议题的设置和消息来源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性.同时,也结合城市规划学中邻避效应理论,对此次造成宁波PX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6):44-53
2007-2015年间,我国部分城市相继发生反PX街头抗争,互联网承担了重要的抗争动员和组织功能。在虚拟世界,作为抗争性话语的科学话语虽然是主导话语,但其话语机会、内容和话语联盟关系却不断变迁,由此呈现出理性或非理性的样貌。"PX"只是民众用以对抗权力的一个工具和符号而已。  相似文献   

4.
2012年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宁波市民反对PX项目而引发的规模较大的群众聚集性事件为代表.该事件从2012年10月初浙江宁波镇海区民众反对有害化工PX(对二甲苯)项目落户当地,陆续到区政府上访开始,到10月29日以宁波市政府宣布"坚决不上PX项目"而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崛起和普及以及社会转型的深化,给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传播渠道与巨大挑战。当下公共事件中以对抗为主的网民应对意味着社会结构性怨恨与政治沟通的失灵,显示出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疏离乃至对立。理性对待网民对抗性应对的结构性缺陷,及时调整官方沟通与引导的渠道和策略,方能重建社会信任,实现从对抗走向规范、从沟通失灵走向呼应共鸣的政治沟通前景。  相似文献   

6.
转型中的中国正处于公共事件的高发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公共事件是我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通过对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的大致梳理,并联系近年来有关PX项目的传播活动,在新闻传播学视角下进行了一定的学理分析,认为只有让PX项目的运作严格遵守相关程序和法律,将PX项目置于严密的安全监管之下,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才能使有关PX项目的传播活动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重建民众对PX项目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桂湘书 《新闻世界》2013,(8):134-135
近年来,我国多个地方的PX建设项目因其环保问题受到民众抵制而被叫停,PX事件一度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在PX事件中,网络无疑是监督政府职能、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宁波PX事件为例,探讨在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和博弈以及网络议程设置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类型及叙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恩  邓然  龚瑶 《当代传播》2011,(6):47-49
近年来,借由新媒体事件造势而发展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本文以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框架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四类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公共性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话语背后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与爱国精神、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的逻辑.这些话语共同构成了新媒体舆情的主要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所以,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0.
基于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研究方法,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官方话语空间和民间话语空间进行了框架使用的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双重话语之间框架的使用有很大差异。官方话语的报道框架比较平衡,重点突出事件的认定以及积极救援;而民间话语的框架相对松散,其中社会情绪框架占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对民间话语进行主题分析,本研究发现民间话语极为丰富,不但讨论事件本身,还会启动对其它话题的思考。重要的是,网友开始更主动地提供信息、净化民间话语空间中的流言,不断走向成熟,而这必然"倒逼"官方话语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广东茂名PX项目抗议事件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民众是如何被动员起来参与到集体行动当中去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议事件的组织者通过社会化媒体手段完成了框架搭桥、框架扩大和框架转换,从而成功实现了与民众之间的框架整合,正是这种框架共鸣促成了共识动员。相比之下,茂名市政府在推广PX项目当中未能形成有效的框架整合,抗议活动组织者与政府之间展开争夺的民意博弈的本质乃是框架的博弈。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的新媒体中,微博成为了主角.相关政策、官方力量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整个2012年,官方的话语在中央级媒体层面开始了转型,中国官方媒体话语体系重构,并正在向着关注民生、贴近民众转型.2012年,“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结构化数据”正在成为移动时代新闻的新写法,“后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3.
方雅致 《东南传播》2021,(7):142-146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的必争之地,央视推出的康辉vlog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从建构主义视角解读康辉vlog的叙事话语特征,对于洞察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秩序有一定的揭示作用.通过诺曼·费尔克拉夫提出的三向度话语分析框架——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对康辉vlog进行剖析发现,视频文本通过细节的政治隐喻、受众的互动控制、说话主体的普遍特质和场景剪切的互文性完成了时政新闻报道这一话语实践,彰显大国外交风采,阐释中国国际地位的现实基础.然而,vlog+时政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问题,新闻话语的技术化和商品化趋势消解了新闻深度,媒体当以更谨慎的态度发挥新技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个案,考察近年来各大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与南通相关的新闻报道,以及南通本地最受欢迎的论坛--濠滨论坛的相关主题.比较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期这些分析能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选取了《人民日报》和《中国环境报》对沱江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厦门PX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我国突发环境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本文借鉴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媒体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对象、报道框架及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闻结构范式,既是记者赢得新闻时效的写作策略规约,又是读者浏览解读新闻主旨的认知图式。本文基于英语新闻报道的真实话语语料,从文体和传播的视角,探讨了英语新闻话语的叙事视角与意识形态的表现关系、消息来源引述范式、新闻标题的复合变体、导语的结构范式和倒金字塔语篇叙事结构等方面的文体特点,从而揭示新闻传播的话语信息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与其他PX事件不同,广东茂名PX事件因其线下游行抗议活动及线上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媒介联动与舆论衍化过程中,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认知、心理结构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并呈现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泛化趋势。本文通过对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进行田野调研,并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演变过程与事件中的媒介情景营造、重组与标识等相关联,并具有情感表达压抑化、地理辐射弱化、认知群体分化等特征;在传媒作用下该群体的微政治心理也不断面临话语冲突、媒介权力差异及集群无序等风险隐患,影响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合力角度,提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媒介干预进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子晗 《东南传播》2015,(2):124-126
本文以兰州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作为突发事件案例,选取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在该事件发生后五天内的全体相关微博作为分析样本,发现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议程设置大大被其他话语主题消解,且缺少主动性。在建构突发议程的过程中,不同主流官微平台之间缺少跨单位、跨平台合作。民众越发依赖社交平台、谣言甚嚣尘上的今天,这些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将为今后突发事件中社交平台领域的主流媒体应急信息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新闻人越来越关注新闻传播的效果。新闻报道要想不失其生命力、影响力,关键要体现"人文关怀"情结。这种情结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要瞄准民众关注的焦点事件,把客观事件展现给社会民众,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关注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价值,维护民众应有的人格尊严。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基数庞大,他们的情况关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新闻媒体在报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民间话语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为民间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公众不仅是国际交流和外交谈判的旁观者,也可以成为谈判的参与者、事件的评论者、政策的推动者。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应适当放开民间渠道,鼓励民间话语参与,同时对民间话语进行引导,形成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良性互动。而对于民众而言,应加强文化自觉,增强"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媒介素养,主动与外界沟通,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和展现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