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版面中,形成了第三次"时评热"现象。新时期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明确要求保障公民的话语权,积极扩大公民参与,及时反映公民诉求。因此,关于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公民话语权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和探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华商报》为研究个案,选取《华商报》关于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浅析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关系,探讨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言说搭建话语平台,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在整合与重组媒体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当下的"自媒体"背景,"我们即媒体"日益成为一种宣言。公民话语空间正在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逐渐拓展,建立一个真实、平等、开放、互动、健康的"绿色"传播平台对于公民社会话语"场域"的萌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王丽君 《新闻世界》2010,(9):127-12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网络力量,但它没有颠覆话语霸权,只是现实世界里话语权结构的再现。本文旨在对"公民新闻"中话语权的分配做一分析,揭示其话语权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是中国网络媒体最具代表性的原创评论栏目.该专栏致力于打造人民的话语平台,被誉为"网上第一评".本文对2007年全年<人民时评>的文章作了调查分析,以展示其作为公民话语平台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付亮 《新闻世界》2010,(6):16-17
本文通过对2003年3月4日—2008年3月4日的南方都市报时评进行抽样分析,发现作者们在论述时将议题置于"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参与"等话语框架下,与"公民"有关的关键词成为其诉求的对象,将事件的落脚点聚焦于"公民",并从媒介话语的角度建构了社会公众的公民身份。以此为基础,本文讨论了传播媒介对公民社会构建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公共议题向来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方兴未艾的网络更是为公共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空间。此外,许多公众人物也热衷于公共议题的讨论,本文将以崔永元与方舟子"转基因之争"为例,讨论在此过程中,双方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言语缺乏理性,非理性的话语权博弈无益于公共议题的解决。对公共议题进行讨论的同时,公众人物作为一部分人的"意见领袖",应当充分考虑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到真实、客观、理性、文明。  相似文献   

7.
美国公共行政学家福克斯和米勒将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不确定的现象学要素的集合称为公共能量场,强调公共能量场包含了公众关心的事,同时又是具有活力和能量的场,是表达社会话语的场所,公共政策通过开发性的对话模式在能量场中制定和修订。在公共能量场的视域中,中国政务微博主要呈现出话语外化和释放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话语主体平等化、话语内容娱乐化、话语形态碎片化和互动方式狂欢化。  相似文献   

8.
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都市报重新进行“市场定位”——“迈向主流媒体”,强调对读者的经济影响力和针对政府的政治影响力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定位的指导下,对时评的重视成为必须。本文对《南方都市报》时评专栏的功能定位、运作实践进行分析,揭示其“思想启蒙”的公众诉求所体现的转型社会大众传媒之责任。  相似文献   

9.
王璇  刘航 《今传媒》2011,(6):50-51
本文以《长江日报》与《楚天都市报》时评版文章的比较分析为个案,通过对两报2010年8月15日~2010年9月30日时评文章的数据统计,从评论主体、评论深浅程度、视角选择和舆论监督指向四个维度比较分析党报与都市报时评版的特点,以期对两类报纸的时评版建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话语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公民话语权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它对国家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公民话语权环境的建设。公民话语权的表达具有个人化、制作水平不足等特点,同时公民话语权表达事业的发展也间接加速了媒体技术的进步。由此,我们建设健康的话语权表达环境就要保障平台畅通,对人们进行政策法规和技术上的引导,同时注意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思维 《新闻窗》2007,(1):29-30
自1997年1月1日创刊至今,《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报》)走过了将近十年的岁月,百万多的销量与不俗的口碑,自然使其位尊广州三大报之列(另两大报为《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同时《南都报》之所以成为中国都市类报纸中的佼佼者,究其主因,是乎其主流媒体的定位,报纸的  相似文献   

12.
张常勇 《新闻传播》2012,(4):208-211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以后,给中国的诸多学科带来了启迪和思考。它在中国的境遇大致经历了译介输入、套用借用、本土建构三个阶段,反映了从西方移植的学术话语中国本土化的一般过程。认识这一过程,对我国研究者创造性地运用西方学术话语,研究本土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具有自媒体性质的微博在全球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对于传统话语垄断地位的动摇是显而易见的,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重构着原有的话语权格局.凭借微博,普通民众获得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微博似乎成为了实现公众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谈起,着重分析草根微博在传播公共事件时的发声过程,及在实现话语权过程中的现实表现,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探究草根微博在实现公众话语权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西新闻网作为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是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其黄土风时评栏目在借助互联网融媒体技术多样化呈现内容的同时,以实现正确舆论引导、传播先进思想等为己任,未来还需进一步提高互动性、增强内容原创度、丰富呈现形式等。  相似文献   

15.
陈守湖 《新闻窗》2013,(3):53-54
对于时下国内的都市报来说,时评已经成为其核心新闻产品。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皆开设有独立的评论版,版次位置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时评对媒体的主流化建设、品牌塑造、竞争力涵育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观点即新闻一般认为,中国都市报的时评热始于《南方都市报》。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在全国综合性日报中推出了每天一个版的时评版。2003年4月2日,增为两个时评版,分为"社论版"和"个论版"。2004年3月1日改版,变成了"社论"和"来论"两个版。  相似文献   

16.
微博——实现民众网络话语权的“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馨 《新闻世界》2011,(7):127-128
微博的出现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变革,它同样也是实现民众话语权的"助推器"。因为民众话语权的实现要考量到民众自身的话语权实践热情、国家的包容力以及渠道的表达力度和畅通程度,而微博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所以民众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将会借此获得新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随着其影响力的日益显著,微博成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在2010年、2011年两会期间微博问政渐成风潮,成为两会新热点。本文着眼于微博的传播特性探究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条件,针对微博传播及两会微博问政现状作一些反思,由此展望微博未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共行政学家福克斯和米勒将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不确定的现象学要素的集合称为公共能量场,强调公共能量场包含了公众关心的事,同时又是具有活力和能量的场,是表达社会话语的场所,公共政策通过开发性的对话模式在能量场中制定和修订。在公共能量场的视域中,中国政务微博主要呈现出话语外化和释放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话语主体平等化、话语内容娱乐化、话语形态碎片化和互动方式狂欢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选取"微博"平台,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三家主流媒体的微博进行案例分析,选取"雾霾"话题微博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呈现出不同样式的表达,既呈现出议题构建的多元和丰富,同时又表现出诸多问题,比如议题构建没有长期性,缺少体系的舆情监控。在沟通的观念上,政府应该放弃过去单向灌输的传播模式,既要注重政府视角话语,注重公民视角话语表达,更要形成一种"对话"机制,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言论版是现代国际报纸言论的成熟形式。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化运作的深入展开,通过言论版彰显报纸个性,以观点平台争取读者,近年来也成为我国报纸发展的新趋势,形式不一的言论版、时评版纷纷涌现。当然,目前我国多数读者还没有养成关注报纸言论的习惯。因此,尚属新生代的时评版如何吸引读者眼球,培养关注本报言论的忠实读者,是报纸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