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2008-2012年期间书评学研究的84篇期刊文章,按照书评理论、书评文化、书评与图书馆工作、书评与编辑出版工作四个类别分别综述.  相似文献   

3.
报纸与书评     
1990年4月29日至5月3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在云南召开了“全国首届书评研讨会”。这次会议共入选论文53篇,其中46篇得以在会上宣读。本刊从今年第5期起,陆续摘要刊登这些论文,以使读者对“全国首届书评研讨会”的成果有所了解,促进我国图书评论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刊播媒介面窄尽管我国刊播书评的媒体数量较之10年20年前大有增加,但与我国数量庞大的大众传媒相比,刊播书评的媒体的数量还是不多的,况且这些媒体刊播的书评,或受众面窄,或刊期少,或数量少,有的是零星点缀之作,有的是稿件不足且作补版面之需。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媒体来说,刊播书评没有作为一项专门的制度化的工作来做。因而,书评覆盖率低,很难满足图书出版业评介、广布新书的需求,广大读者也不容易及时有效地了解新书出版情况。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大众传媒比较重视书评工作。比如《纽约时报》,每天都有书评,每周合计共发书评40-50篇,全年累计达2300篇以上;又如《洛杉矶时报》,平日发1-2篇书评,周六出书评增刊,全年累计书评1300-1500篇。  相似文献   

5.
9月4日至6日,第四届全国书市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书评夏令营”在广州南湖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评作者、书评报刊编辑以及新闻出版界的130多名爱书人聚集一起,交流书评信息,共商建立书评队伍大事。营员们围绕着书评的功能和作用、分层次及多样化和书评的编辑、作  相似文献   

6.
馆员撰写书评是阅读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图书馆界对书评写作的培训、推广程度远远不够,使馆员撰写书评处于业余写作的状态,停留在个人喜好的层面上。2013年由图书评论委员会牵头举办的"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活动,评选出的15篇一等奖作品对馆员如何撰写书评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论文通过对15篇作品的研读,分析了馆员书评的特点和撰文原则,提出了撰写书评应是图书馆员的专业职能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甘肃人民出版社与兰州晚报联合举办的“我读甘肃版图书”书评征文颁奖大会于1990年12月10日在兰州举行。省、市宣传部及新闻出版局和省版协、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出席了颁奖大会。此次书评征文活动历时半年,有全国12个省市100多名各行各业的书评爱好者参加。从见报的84篇书评文章中评出获奖作品25篇,分别向作者颁发了奖状和奖金。这些获奖书评囊括了《甘肃风物志》、《读者文摘》、《金瓜银豆·小精灵》、《敦煌实录》、《中外著名敦煌学评传》、《甘肃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以前,即1935—1937年两年间,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了一个写书评、论书评的热潮。一篇篇出自于名家和专职书评家之手的上乘之作,竞相涌现,使书评成为一股新兴的势力引起读书界的普遍关注。这一热潮的直接鼓动者和组织者萧乾先生在当时曾预言:“随着读者层的扩大,新闻纸销路的巨增,这势力于著作界、  相似文献   

9.
书评意义和书评职能、作用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书评界的研究热点。笔者曾的1982年至1991年3月我国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书评论文进行过一次统计分析,发现在这十年的书评研究中,关于“书评及书评工作的意义”的研究论文占了论文总数的13.02%,关于“书评性质和职能”的研究论文也占了13.02%。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义上的台湾书评,始于50年代。1954年9月台北文物供应社出版了最早的一部图书评论集,即司徒卫的《书评集》,共收入书评24篇,评论对象覆盖了整个50年代的台湾文坛。《书评集》揭开了台湾现代文献评论事业的帷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评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二十来年书评事业的发展,很难划分阶段。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起伏。从1979年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1年以前;第h阶段是1982年至1984年:第三阶段是1985年以后至今。 1981年以前,可称为新时期书评的复苏时期。因为建国以后,书评事业本来是受重视的,1951年 3月 21日新闻总署、出版总署联合下了《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1954年7月中共中央宣…  相似文献   

12.
1990年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多名书评工作者会聚云南省昆明市,参加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全国首届书评研讨会。自1985年中宣部在济南召开全国第一次书评工作会议后,书评工作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书评阵地有所增加,书评队伍逐渐扩大,书评质量明显提高,书评功能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酝酿已久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1989年4月在北  相似文献   

13.
刊物和人一样,不能没有个性。《中国图书评论》的个性,大家公认是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据我个人的统计,自1991年第1期至1992年第二期,8期“秉笔直书”栏共发表了44篇批评文章,再加上7期“疑误求正”栏的20篇评论,则60多篇了。这在书评日趋“人情化”、“广告化”的庸俗风气笼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同学开展书评活动已有多年传统。他们曾在《中国图书评论》、《大学生》、《图书馆学研究》、《北京大学校刊》、《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等书刊上发表过数十篇书评文章,从1989年10月起,更把书评活动纳入系党委、学生工作组的议事日程,并正式开出《书评写作》这门课程。在具体做法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报纸书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兴盛一时。1935年7月萧乾接手《大公报》副刊,特辟书评专栏,得到当时众多书评家的支持,这成为《大公报》副刊的特色栏目,也成为书评栏目中的“翘楚”。新中国成立后,书评常常是报纸副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很少能够“一以贯之”;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书评只是政治的传声筒、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当代,《南方周末》的《阅读》、《汇报》的《书缘》、《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都拥有了定期的专栏,总结其经验、探讨其不足,对于繁荣书评,营造“书香”社会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博学多识、目光如炬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书评似乎没有直接说过什么好话。他于1939年2月18日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的序言中,起笔就是调侃所谓"书评家"的: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相似文献   

17.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贫民家庭,成长于崇实、辅仁、燕大、剑桥及《大公报》。他为人忠厚刻苦,早获文名,擅长英语,好学喜读。他的书评活动入手早,起点高,出手快,持续久,方面广而造诣深。 萧乾首先是一位60年不辍的书评写作者。 他第一篇书评是1931年的《奥尼尔及其<白朗大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代书评业发展概貌●郑建明当代意义上的台湾书评,始于50年代。1954年9月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了最早的一部当代图书评论集,即司徒卫的《书评集》。《书评集》共收入书评24篇,揭开了台湾当代文献评论事业的帷幕。台湾当代图书评论事业可以根据其特...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本刊第4、5两期刊出郑丽园《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如何选书与评书》一文后,受到了广泛欢迎与好评,但其中也有读者对本文提出几点疑问和建议,现作答如下: 1.美国年出新书5万多种,每年发表的书评有20万篇之多。这一数字是指发表在美国有固定书评版面的600种刊物及一些偶有书评点缀的地方性报纸上,这些数字乍看十分惊人,然仔细分析,这20万篇书评中有许多仅聊备一格,多有“消费指南”的色彩,有些则是出版商促销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0.
由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业余书评征文活动,经21个省市、自治区和全国铁路总工会推荐,来稿共544篇,评奖办公室将来稿分送书评专家审读后进行初评,评出147篇,最后由评委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3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