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各民族人民在自己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一颗闪烁发光的宝珠——谚语。 “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语言是谚语”。谚语是“语言中的盐”。汉语中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等。同样,在英语中也有很多优美的谚语,例如:“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不言”之说散见于儒家、道玄、禅宗等各领域,从阐释学的层面来考察这种种“不言”,可以发现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之“不言”是有话不说,道玄之“不言”是有话难说,禅宗之“不言”则是无话可说。大致说来,这也可以代表和总揽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种不阐释观念。  相似文献   

3.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儒、道两家都重视“不言之教”。通过分析儒、道两家的典籍不难发现:从教学内容看,“不言之教”强调“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从教学方法看,“不言之教”强调“体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不言之教”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一教育思想对于今天急功近利的教学现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艺概》里说:“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宇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是曲言、是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艺概》里说 :“文有以不言者。”可见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 ,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 ,是曲言 ,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 ,“句中无其辞 ,句外有其意”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之处 ,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了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 ,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一、在标点处设疑“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笔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 :“…  相似文献   

8.
王老实 《辅导员》2009,(1):19-20
各位同学,新年好!“老实作文”在过去的一年里,给大家“老老实实”地提供了不少“老实”的办法,不知道大家学得“老实”不?好啦,新的一年里,我们继续陪各位同学“老老实实”学作文!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艺概》里说:“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是曲言,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了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  相似文献   

10.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他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这里试作如下归纳。 不言之教。所谓“不言之教”,是指潜移默化的无形引导,而不是形式条规的督教。老子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行不言之教”,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教育者应当“悠兮其贵言”而“常言自然”。他认为,没有什么教育原则与方法可以和“不言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一说作了考辨。在关于《隐秀》篇阙文问题未有绝对定论前,不必断然认定“不言陶”之说。同时“不言陶”并不代表刘勰轻视陶的文学成就,而其原因有二:世近易明,无劳甄序;世极追这,遗落草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对教师提出“躬行”与“自明”的要求。“躬行”即是身教,不言之教。他说,圣达的人有他独到的操行,不需要用言语去教诲别人,别人就能受到感化。即以不言之化,行感化之教,使学生在教育者行动的感化下,自己受到教育。同时,他强调教师要有丰富正确的知识.“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要使  相似文献   

13.
话语标记语"老实说"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宁宁 《现代语文》2009,(10):74-76
日常言语会话中存在很多话语标记语,本研究以汉语中的“老实说”为对象,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料库,以RCRS工具检索出来的2006年广播电视的真实语料为例,根据施事主体的不同将“老实说”分为两种情况:说话人“老实说”和说话人之外的人“老实说”。根据“老实说”在话语材料中的位置总结出它的使用模式,从这两个维度重点探讨它在语境条件下的语用功能,旨在揭示其使用模式和语用功能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研究指出,“老实说”这类标记语在具体语境中有着功能上的多样性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值得人们去关注。  相似文献   

14.
沉默,是一个人气质和品格的深刻体现,是一种包容着丰富智慧的美德。沉默是一种含蓄的语言,是一种深层意义和高层方式的表达。荀子说过:“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语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当今一位作家说得也很精彩:“太阳不语,自是一种辉煌: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  相似文献   

15.
“不言”之教为合作探究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与《道德经》中所说的行“不言”之教不谋而合.“四环节”的课堂教学在我们学校已经实施了两年,对“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进行了反思.一、课前的精心计划、课堂的策划、筹措、预设为课堂的“不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上的一分钟,意味着课前的无数辛劳与钻研,从来马虎不得、随机不得.“不言”的精神实质在于教师对教材、学生精准的把握,在于对课  相似文献   

16.
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新境界》中回答了诗意语文是什么的命题: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在我看来,这个回答颇有无言之美的意蕴。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言是美,但我认为,诗意语文的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才是其焕发生命和活力的自我观照。  相似文献   

17.
周永学 《成才之路》2011,(5):6-M0003
沉默,是一个人气质和品格的深刻体现,是一种包容着丰富智慧的美德。沉默是一种含蓄的语言,是一种深层意义和高层方式的表达。苟子说过:“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语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当今一位作家说得也很精彩:“太阳不语,自是一种辉煌;高山不语,门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  相似文献   

18.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在中国思想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言之教”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独特的否定性思维方式;二是反对特权的政治理想;三是“言不尽意”的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王立宪 《学语文》2005,(2):7-37
我们注意到,文学中经常出现“无言”的字样。比如自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秦观《江城子》中的“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苏轼《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不论是“无言”,还是“不言”,都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东船西舫为什么悄无言?是因为听众已沉浸在美妙的乐音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文有以不言者”,许多文章在文字之外,多有“不言”之笔,言外之意,这种精致的“空白”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空白”艺术的运用,可谓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