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曾台湾中山大学演讲时 ,在呼吁当代青年学生“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并且一再强调“要先找一些名著垫底”。余教授说 :“垫什么样的底 ,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 ,但时间不多 ,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 ,是选读名著” ,“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 ,总是时间和空间筛选的结果 ,我们可以不在乎名著 ,却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空间。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 ,这本身就是一种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 ,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 ,更重…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故又称主题思想”。从这个来自创作实践的、为人们所公认的定义,显然可以看出:主题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要力图表现出来的思想,而并非作品的客观意义;是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而并非全部的思想内容。同时,作品一经写成、问世之后,它的主题就确定不移了,并不因为读者的不同或社会形态的转换乃至政治风云的变幻而产生任何改变。这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常识,无须多加赘述。但是,有些公开出版了的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者,却似乎忘记或忽视了这些基本常识,以致在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物性格,是指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就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教学要以情感人,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来实现的。这就是说,要根据作品的文字描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和情境,用形象和情境来感化、陶冶学生。让我们先来罗列再造想象能力的结构:(-)具有正常人的神经系统和反射机能;(二)大脑里贮备足够的表象以及与这形象性的表象相对的抽象知识;(三)准确无误地掌握足以调动原有表象的语言文字——即第二信号系统;  相似文献   

5.
王冉 《文学教育(上)》2008,(19):112-113
人物性格,是指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就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性格也会出现不同,这就是人物性格的二重性,也可以称之为性格分裂,即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受不同性格的控制。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二重性表现的极为普遍,这是因为多重性的人物性格描写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度。复杂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人物性格的多重性,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否成功,也成为了小说创作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典型是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又叫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主要指出现在叙事性作品中的有特征性的富于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典型首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理想的结晶,因此,典型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郑飞 《现代语文》2005,(5):70-71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翻开古代文学作品,捧一杯香茶,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赏心怡情;静下心来,品一曲<枉凝眉>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想到<漏斗户主>"陈奂生",则为现代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哑然失笑;再想到<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心中忽然充塞了一种急于品读的欲望.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最希望满足的正是这种阅读带来的愉悦,这份美是浑然的,无论是作品的语言还是思想,无不浸润着生活的智慧与幽默、美感与哲思.  相似文献   

8.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都会有正读和误读。正读是对文本的正确阐释,读者通过作品和作者相互沟通;误读是对文本阅读后的一种错误阐释行为,但误读并非是一种不可取的阅读。正读和误读是相辅相成、共存互补的,对文学作品的正确阅读应是将正读和误读有机结合,才能使阅读成为有意义的阅读,文本才能增值。  相似文献   

9.
细细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心灵颤动、浮想联翩的,是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带,似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风俗还没有为儒家道统文化所熏染,淳朴正直的人情人性还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确实显得落后、蛮荒、愚昧、闭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与人们美好的天性却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正如沈从文所说的:“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便会知道,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  相似文献   

10.
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杰出的画家,与伦勃朗齐名。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尤喜刻画女性形象。维米尔擅用点画法,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因而被称为光影大师。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起凡是初具文化程度的中国人(我把范围暂且限于中国,但,如林彪、“四人帮”一类灭绝人性者自可除外),大都爱读唐诗。从“床前明月光”到“每逢佳节倍思亲”,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上穷碧落下黄泉”,“春蚕到死丝方尽”;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经常听见人吟诵、引用,不但借用古人的诗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且从那一千余年前的诗作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情性受到陶冶,思想得到教育。那千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思乡思亲,友谊爱情,抑或是流连于山水景色的愉悦  相似文献   

12.
13.
在我国原始社会,人类自然生活场景在原始绘画中得以表现,中国风俗画萌芽。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风俗画得到极大的发展,唐宋时期发展到它的高峰,元明清时期走向低落。风俗画发展到现代有其新的态势,其题材、内容极大地拓宽,表现形式呈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原始社会,人类自然生活场景在原始绘画中得以表现,中国风俗画萌芽。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风俗画得到极大的发展.唐宋时期发展到它的高峰,元明清时期走向低落。风俗画发展到现代有其新的态势.其题材、内容极大地拓宽,表现形式呈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大作家,往往在描写民俗风味和地方色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艺术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为新文学如何表现风俗画给我们留下 了丰富的遗产和珍贵的启示。收在中学课本中的《孔乙己》、《故乡》、《祝福》、《社戏 》等许多名作,都是一幅幅绝妙的浙江水乡的风俗画,它们至今仍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艺术 魅力。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习俗包括诸如交往方式、婚丧礼仪、居所陈设、酒食服饰、节日礼俗、 习尚情趣等。鲁迅笔下的生活是地道的二十世纪初中国东南沿海的农村生活。鲁镇与平桥村 那套古老的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剖析,着重研究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分支--风俗画的产生、发展、影响,以及当今"主题性绘画"与它的联系等,力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引导读者如何欣赏一幅优秀的风俗画,并以"历史名画"为佐证,说明我国风俗画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剖析。着重研究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分支——风俗画的产生、发展、影响,以及当今“主题性绘画”与它的联系等。力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引导读者如何欣赏一幅优秀的风俗画,并以“历史名画”为佐证。说明我国风俗画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的发展、绘画的功能的变化,宋代人物画的表现题材逐渐增多,除表现宗教人物、宫廷生活外增加了对广大平民生活的表现力度。绘画从陵墓、宫观、殿堂、寺院进入私邸、商号、酒楼,便于张挂的卷轴画逐渐取代大型壁画,绘画的风格及表现技法也因题材的扩展而丰富起来。作为宋代人物画题材之一的风俗画也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直接影响了元明清插图画和年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柳永以都市为题材所创作的词,或者描写都市风光,展现承平繁华景象;或者再现都市生活,揭示崇奢竞侈的社会风气;或者描写时令节序,展现风俗民情。读柳永的都市词,令人宛如在欣赏一幅都市风俗画,同时使读者对北宋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有生动具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终于用一纸协议把自己卖了.算不上好价钱,可还是要比"旧毡帽朋友"的"米价"好得多.尽管这也是个"大米丰收"的季节. 无意于慨叹什么或是悲愤什么.出了校园,我就不再是"惯青",也再没有资格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或是怨天尤人.踏踏实实地工作、挣钱、成家,抑或寻了机会跳槽,方是自己的正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