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新时期以来,随着僵化的政治话语霸权的消解,长期以来禁锢人们的庸俗化的文学理论范式也在告别“文革”的前提下遭到解构。这一方面预示着文学理论的本位性回归;另一方面,众语喧哗。在面临传统话语、西方他者话语的双重挤压下,“对话”成了学者们心中的文论重建的拯救之路,但却少有人对重建过程所面临的困境作深入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传统的观念因子、意识结构乃至核心价值发生剧烈的动摇变化,西方"人民"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人民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在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期许中,"人民"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高频词,也成为文学持续关注的对象。而由此凝聚的"人民话语"则成为当时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话语,不仅影响、牵引着文学的主题、观念和思维的现代转型,也制约、驱动着"现代性"文学的生产、组织和传播等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种十分被动的历史境况中发轫的,是在一种双重困境的夹击下艰难前行的:一方面,西方的现代文化占着强势地位,另一方面,封建主义农业文明形成的强大的皇权和顽固的农本思想根深蒂固。传统和现代的拉力使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话语言说常常扭曲变形,处于尴尬的状态。全盘性反传统就是20世纪中国最尴尬的话语表达。这种尴尬的话语表达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尴尬行状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是国外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与主体,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此起彼伏,零散的改革项目不计其数,使学校课程始终处于改革状态。然而,两种对立的学术势力与政治势力,决定了更多的课程改革运动是在"残缺不全"的理论与政策指导下所进行的"支离破碎"的改革,以至于课程改革实践普遍陷入难以摆脱的过度性、钟摆性、失衡性困境。屡改屡败、屡败屡改的状态与境遇,迫切需要改革者很好地解决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政策立场、实践范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理念的理论内涵与现代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包括对大学的实际职能的理解——理性认识.责任使命的确定——价值认定,应然状态的把握——理想追求。当大学走向社会的中心时,大学理念丧失了独立的立场和品格,批判意识减弱,面临着价值追求与适应社会两难选择的现代困境,而走出困境的途径在于寻找二者结合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与现代:传统道德资源的断裂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道德危机.其根本原因乃是传统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的断裂,这导致现代道德教育缺乏合理的道德哲学,从而陷入困境.使现代道德教育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是对接传统道德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充沛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8.
9.
板结化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非常普遍,它忽视平等、多元结构的对话式话语,过多地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符号化建构,而忽略了符号背后的教育目标。由此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生产结构、传播方式以及接受方式上的困境。根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完成生活化革新,主要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培养目标、避免红头文件等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收社会大众意识形态文化、正确处理教学语言转换等。  相似文献   

10.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发展最重要的分支,禅宗最终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这其中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话语传播方式。禅宗独特的话语系统在推进它的发展繁荣时也给禅宗的修行者们带来很多理解上困惑。禅宗的"话语"系统看起来简明扼要但似乎又处处充满玄机。如果离开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现代人时常会陷入一种"阐释"和"理解"上的困境。解开这个困惑,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启发学人自己参悟;二是简化修行方式;三是编辑适合现代生活的禅意表达"话语系统"。现代禅宗如果能在语言传播方面更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那么它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将会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致力于传统文化近代转换的新型知识者,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和男女平等理念为理论基础,从性别秩序理念的重构、女性社会价值的重估、女子才德关系的重释、女性角色形象的重塑四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宗法农业社会中以男权主义、家族主义、伦理主义为价值准则的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进行了除旧布新的重释与改造。这一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近代转换的工程,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儒学成为思想界的热点,但是由于新儒家在思维上太过于依赖传统,并且对于传统和西方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加之社会参与性差,儒学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3.
格非是一个喜欢沉思、具有怀疑精神的作家,他眼中的世界既包含荒诞又存在美好,他怀疑和企图反抗这个世界但同时又喜爱并且臣服于它。同样,格非笔下的主人公们常常挣扎在记忆和想象之间,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格非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各种问题。荒诞是格非小说关键词,它从遗忘、死亡、分裂三个方面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英汉民族各不相同的两种思维模式决定了英汉议论文的篇章结构有各自的特点。写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实现交际。为了保证交际的顺畅进行,英语议论文理所当然应该用英语民族人的思维方式来组织结构,尽量避免汉语文章结构的负迁移。因此,在日常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努力探索语篇教学的方法并大力开展语篇教学。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推动着教育制度转型,是教育制度整体性或局部性的转变,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展示过程。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教育制度迅速从传统走向现代,使教育制度具有了新的特质,即现代教育制度是“利益性”制度、“法律性”制度、“宽容性”制度、“妥协性”制度和“权利性”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鸿 《教学与研究》2006,4(12):53-59
现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认识论哲学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其发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与社会历史背景。现代西方哲学中很多流派都从不同角度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讨,但由于他们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并没有真正解决主体间性问题,主体间性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和交往实践中才能给予真正科学的解决和回答。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被称作“学习条件范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线性、决定论倾向、封闭性和消极的反馈机制等几个方面。基于这一范式开发的教学系统,无法因应环境的变化,无法实现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够为设计具有整体性、适应性的教学系统提供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文化转型过程中,人是社会的主体,文化转型的过程也是作为主体的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文从文化与人的主体性、文化转型期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以及文化转型期人的主体性的构建等方面分析了文化转型期中人的主体性的现状、所受的影响以及构建情况。对文化转型期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对人的主体性得以优化建构和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科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经济、法律等新兴学科相比 ,当前文史哲等传统学科变得冷落 ,地位下降。摆脱这种困境的模式有二种 :一种想以纯学术地位取胜 ;一种想取消学科分类 ,代之以宽口径大文科。这二者都不够合理。只有按学类拓宽口径 ,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互补的模式 ,才能保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三者统一 ,使传统文科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20.
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话语标记和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是用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佳效果的动态过程,是增强认知共性和语境效果的最佳手段,减少人们对话语进行处理加工时所需付出的努力,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