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楠 《新闻知识》2004,(6):34-36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历来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正面报道也一直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重视。所渭正面报道,主要指科学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着力反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内容的报道。其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促进政治稳定、经济  相似文献   

2.
胡仁钧 《新闻前哨》2000,(12):10-11
际间经济报道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大凡发生在省(市)际(甚至包括国际)、地(市)际、县(市)际间的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方面的报道,都属于此。它既有生产方面的问题,又涉及流通、交换等领域,包罗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资源、环境、生态等纵横交错的方方面面。缘此,可以这样说,际间经济报道,是指发生在省际、市际、县际间一系列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并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报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信息交流的激增,经济报道已跃居各报道之首。际间经济报道也是伴随着这一进程脱颖而出的,并日渐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新闻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新闻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手段等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节期间,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遭受50年一遇的持续暴雪冰冻灾害,全县电网瘫痪,交通受阻,通讯中断,农作物受冻……而对这场罕见自然灾害的突然来临,《宜昌日报》作为党委机关报,迅速作出反映,最先派记者深入灾区、最先报道灾情,最先开辟专栏、最先推出画刊、最先报道典型。  相似文献   

5.
詹爱华 《新闻窗》2006,(1):50-51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热点问题的报道也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态势。但是,报纸要真正做出读者欢迎,并符合方针政策要求的热点新闻报道,就必须掌握好热点新闻报道的尺度,充分注意其真实性,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热点报道的群众性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热点新闻报道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滕抒 《新闻三昧》2005,(3):26-27
案件,是指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案件报道属于社会新闻中的法制新闻。由于案件报道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因而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显得既特殊又重要。近年来,随着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在新闻实践中涉讼新闻侵权的比例增大。因此,新闻记在进行案件报道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比重越来越大,社会热点新闻针砭时弊,时代特点鲜明,和群众生活密切相连,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为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有效桥梁,也为报纸、电台、电视台增加了不少“卖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时期内公众关注的中心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反映了某一领域较激烈的矛盾,如果报道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社会效果。因此,记者在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报道时,一定要谨慎、理智,把握好原则。   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要讲政治。记者是舆论引导的排头…  相似文献   

8.
毕卫 《新闻前哨》2001,(8):27-2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进城打工和“农转非”的农民愈来愈多;城市市场、建设等信息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城市无公害蔬菜准入制和大型连锁平价超市的兴起,即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蔬菜生产和销售方式。这种城市情况要求传媒与时俱进,努力从城市角度去反映、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做一些预见式的新闻发现,去拓展“三农”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加大城市交通、用工政策、劳动力市场、义务教育、治安状况的综合报道,即可有效防范民工潮的发生。 依招词…  相似文献   

9.
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其目的是唤起社会公众对问题的关注、发表意见和引导舆沦,促使问题得以解决。然而,要使批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传播过程中激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在对事实的披露中言之成理、真实可靠,还应该讲究一定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历来是媒体宣传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采写的难点。相比其他媒体,线性传播和声音稍纵即逝的广播,似乎更难驾驭经济报道。广播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处在领导,媒体、听众三方面都不甚满意的状况,程式化、枯燥乏味.浅显生硬、千篇一律的经济报道仍占相当比重。经济报道缺乏鲜活性、生动性和可听性的问题,已成为广播  相似文献   

11.
毕卫 《新闻前哨》2003,(4):19-20
随着都市生活类报纸的飞速发展和竞争加剧,公安报道越来越大众化、通俗化,记者的公安报道伦理度把握也愈显重要。记者若出现这方面问题,所损害的就不仅仅是自身形象,而是诸多人的利益,那些通过警方触及的人伦悲剧或犯罪细节材料,若完全公开报道的话,会产生强烈的负面视觉、精神冲击,误导受众,直接有损社会安宁、稳定。比如,省外某报日前竟用半个版的篇幅介绍失恋“网民”的种种自杀方式,甚至介绍自杀地点的选择,就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尊重他人,不伤害别人,保护公民的合法隐私,文图减少色情、乱伦、血腥气,慎重报道未成年…  相似文献   

12.
战役性报道就是对受众进行大量的、多角度、多形式的、连续的信息传输,以期达到传播者的目的。无论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报道,战役性报道的题材和主题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健康新观念,有助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澜  连少英 《声屏世界》2004,(11):14-15
问题性报道,是一种系统深入地揭露、揭示隐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自然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以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在我国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逐渐兴盛起来。①问题性报道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其采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时刻,香港、澳门回归,建国50周年大庆,中国加入WT0,申办2002年奥运会成功,中国足球杀入世界杯决赛圈、十六大顺利召开等。在这些重大而喜庆的日子里,着力营造好喜庆、热烈的气氛,展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成就和变化背后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等深刻内涵,成为各媒体成就报道中的重要内容,为使报道出新出彩,避免落人俗套,避免枯燥无味,力戒形式主义和宣传味,各媒体都想方设法,力求创新。其中,关键词报道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十六大报道中,不同类型的媒体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关键词报道。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逐步走向完善,电视法制节目因其报道题材新颖,形式多样而深受观众的青睐。其中,电视法制节目的深度报道更是以分析法律问题,透视社会现象,揭示因果关系而成为法制节目的重型武器,因此我们对电视法制节目的深度报道进行理性的界定、评析及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蓝东兴 《新闻窗》2005,(1):45-45
所谓负面事实,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生的非正常事实,其结果会给主体社会及其民众造成有害影响。近些年来,在我国新闻活动中,对负面事实的报道呈现出上升趋势,天灾、人祸、怪事、坏人、反常风气不断从媒体中披露出来。负面事实报道升温,与我国的新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新闻环境变得相当宽松。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17.
典型报道是中国一个特有的报道样式,其诞生六十余年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再到衰微的过程。如今典型报道虽然还时常可见,但其地位及影响却大不如前了。本拟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报道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说明:典型报道的诞生、发展与其时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而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典型报道仍有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俊杰 《新闻前哨》2004,(8):32-33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内外交往的频繁,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化、体育、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和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不断涌现,给我们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及时快速报道好各类重大的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件?媒体如何抢占重大新闻事件最佳报道效果前沿,使报道逼真鲜活,感染力强?这一直是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各类媒体十  相似文献   

19.
战役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以高视点、全方位、多侧面反映社会现实的优势,以关注热点、触及焦点、诠释难点、剖析问题、引导舆论的丰富内涵,备受观众欢迎。但是如何搞好战役性报道的策划,使战役性报道更有力度,有深度,有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新闻信息量的多与少之争、时效性的快与慢之争,更表现为新闻报道的独到性与深刻性之争。因此,深度报道成为各媒体普遍采用的报道形式之一。事实上,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各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吸引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传媒品牌、提高媒体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多年来,各媒体对如何搞好深度报道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但如何深化对深度报道的认识,如何深入搞好深度报道,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的水平,这些问题尚需我们进一步探讨。本刊特约请新闻界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