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继春 《青年记者》2003,(10):42-42
一个记者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敏感度就不同:如果知识广博,就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通过深入采访,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作品;如果知识贫乏,容易造成难以与人沟通的尴尬局面,更不用说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了,有时即便是对方谈的就是很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由于知识缺乏,造成敏感度低,也就不能及时判断和捕捉到眼前的新闻。可以说,记者的成就的大小同他的知识素养水平是成正比的。  相似文献   

2.
一名博学多识的记者和一名知识贫乏的记者,在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方面,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博学多识、经验丰富的记者,能够及时、敏锐地从采访中,判断出哪些是有价值的材料,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材料,并能根据对方的谈话触类旁通,将采访引向深入;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的记者,采访对象说这个不懂,说那个接不上茬,很容易造成"话不投机"的冷场与尴尬,又容易使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3.
杨军 《新闻三昧》2004,(3):36-37
科技新闻报道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科技成果传播出去,向社会各领域传递最新科技信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如果缺乏可读性,不通俗,就会使报道章晦涩难懂、味同嚼蜡、令人费解,让读失去阅读的兴趣,也就丧失了科技新闻传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队伍的不断壮大.新闻活动的社会化和法制化,新闻工作者职务“触法”现象也随之屡屡发生.新闻诉讼正呈上升趋势。新闻工作者因法律知识贫乏而导致职务“触法“的现象不断出现。我国55万新闻工作者中.精通法律的不多.绝大多数对法律一知半解,因此,在新闻实践中.经常出现“触法”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播科技与新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讯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效率 ,消费者只需点下滑鼠 ,就可得到资讯或视听娱乐。但对资讯社会而言 ,有人则担心是否会使新闻变得内容贫乏、趋同 ,甚至丧失新闻的独立性。如何迎向变革 ,将科技与人文对应 ,才是人类智慧的最大考验  相似文献   

6.
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素,是与新闻事实有着必然联系的材料。新闻事实如果没有其背景的存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报道中如果缺乏背景的交代,新闻的真相及来龙去脉就难以被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背景材料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7.
现场新闻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现场和新闻,这两点缺一不可。好的现场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提升;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现场来烘托,则会收到如临其境的功效。反之,一条本来很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现场,只是很平淡地就事说事,那这条新闻再有价值,也失去了生命力;同样,如果光有好现场,没有新闻也不行,你的现场再好,没有闪光的东西,现场也只能是空的。  相似文献   

8.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必须和文字打交道。而和文字打交道,就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如果词汇贫乏、枯燥,就不可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表达不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不起读者的兴趣。郭沫若同志有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讲的就是掌握词汇的重要性。词汇丰富了,笔杆子才会听从自己的指挥,耳闻的、目睹的、心想的,  相似文献   

9.
郝斌生 《新闻与写作》2003,(1):20-21,22
近几年新闻传媒界出现了一个新词——“新闻策划”,而且这个新词的出现频率也相当高。我以为,如果把新闻策划理解为宣传计划、提纲,在一个阶段或一个领域内,对新闻报道工作所实施的有组织的统一行动,还比较符合我们的国情,但如果把新闻策划理解为新闻谋划、新闻运作、新闻导演等等,麻烦就很快找上门来。事实上,“新闻策划”一词的提出怎么能不让人往谋略、运作、甚至炒作等方面去理解呢?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策划与  相似文献   

10.
新闻创新是全国新闻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新闻”其实不新,因为新闻工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新闻仍面临着创新的任务,为什么?这是因为,第一,时代在发展,新闻不创新,就难于切近时代的脉搏。第二,任务在翻新,新闻不创新就难以承担起党和人民以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第三,读的口味、群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在变化,新闻如果不创新,就很难有吸引力、感召力,很难收到宣传效果,尤其是党报党刊,如果不在新闻创新上下工夫,那么就不会有庞大的读群,  相似文献   

11.
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姓“新”,而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做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那么,这种新鲜脱俗的角度如何寻找、选择呢?笔者认为,它存在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之中、认真开放的创意思维之中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之中。因此,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就应当贯穿于新闻…  相似文献   

12.
“抓新闻”和“做新闻”是两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有人可能会认为抓新闻和做新闻只有说法不同的区别而无根本性的分界,的确,如果我简单地笼统地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话,确实可以这样认为:仅就完成新闻采编工作而言,两者是一致的,而且事实上我们也往往混用这两个词,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两种提法所包容的记者思维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词其实反映了  相似文献   

13.
扬立 《视听界》2011,(4):110-111
现在的广播电视圈,特别是地方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角色错位甚至错乱现象不少:没有新闻主持技巧的客串起新闻主持人;财经知识贫乏的担纲起财经主持;不懂足球的煞有介事地“神侃”西甲、英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4.
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主要的武器应该是采访短新闻,如果采访不好短新闻,那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但如果我们问一句: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民生新闻的操作们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不少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拿它当做一个新招牌引人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得惊人,此瞬间发生的突发新闻,只要被捕捉到,一会儿的功夫,全世界即可知道,世界由此变小了。摄影记者在捕捉到新闻图片后,快速上传照片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如果数家媒体共同关注一个新闻事件,抢新闻就更重要了,其关键在于抢发稿时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陈曦 《新闻窗》2014,(3):63-63
创优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目标,如果我们树立正确的新闻意识,逐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新闻敏感性,抓住每一个好素材,精雕细刻,那就不难写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宋黔云 《新闻窗》2006,(6):65-65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闻策划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或者是即将发生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闻事实,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实的有机统一体。这里之所以说是“新闻事实”,是在强调客体的新闻价值。如果没有新闻价值,就没有进行新闻策划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李坚 《新闻记者》2001,(9):36-36
在 我们的报纸上 ,原生态新闻总是有限的 ,从原生态新闻衍生而出的新闻相对比较多。俗话说 :“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条原生态新闻往往可以带出许多衍生性新闻。原生态新闻好比煤与石油。一张报纸如果只是刊发原生态新闻而不注意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 ,就好比直接燃烧煤与石油 ,这是一种潜在的巨大浪费。在信息时代 ,新闻竞争不单看重信息数量与传播的速度 ,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新闻的处理。重要新闻的处理如要做到“准确、权威、丰富、深入” ,就应十分重视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这好比一块玉 ,你可以将它刻成国宝级的艺术品 ,也可以刻成…  相似文献   

20.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报纸已迈进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当今,如果没有新闻图片的报纸,至少不能称作一份完整的报纸;如果不能使用照相机的文字记者,至少不能称作一个全面的报纸记者。因此,采写文字新闻和拍摄图片新闻,是现代报纸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文字记者在新闻摄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