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斌 《集邮博览》2010,(3):66-67
自1952年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间的邮政通信一直处于中断之中。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两岸实现通航、通邮,进行经贸交流的政策主张。交通部、邮电部、外经贸部和民航总局负责人先后公开发表谈话,表示随时准备和台湾有关方面就两岸通邮、通航、通商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2.
3.
最近,笔者收藏到一枚封,是一枚空白的首日实寄封,通过后期不断寻找相关新闻资料,日臻完善,在精心构思后,把它变成一枚融集邮、书法、印章与剪报元素于一体,内容丰富、美观雅致的剪报书画封。  相似文献   

4.
辰龙 《集邮博览》2014,(5):20-21
正众所周知,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每个国家在发行邮票时,无不尽选本国最值得推介的历史事件、代表人物、风光景物等题材,精心设计、制版、印刷,使其呈现于小小方寸之中。但邮票所反映的内容仅为一个笼统的记载,若想更加充分地反映当时的史实,实寄封不啻为一个直接载体。无论过去还是今天,实寄封始终辗转于世界各地邮政机构之间,于是,每遇有重大事件发生,实寄封总是能在有意无意间忠实地捕捉、记录下历史瞬间,留存下相对丰富的历史信息。毫无疑问,这样的实寄封更具有一定的珍罕性与研究性,是编组传统类与邮政史类邮集极为重要的素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笔者收集邮政编码戳,向吉林省镇赉县邮政局寄去了两枚贴好邮资的信封,求盖该局的邮政日戳。不久,就先后收到该局寄回的实寄封:其中一枚(图1)销"吉林镇赉/1995.11.25/137300"戳,为长162mm、宽108mm的完整2号封;另一枚(图2、3)是同样寄自吉  相似文献   

6.
报载,1993年6月1日,海峡两岸开办互寄挂号函件业务,当月5日,北京、上海邮件处理中心收到台北航空中心发给大陆的首批挂号函件,两岸实现双向互寄挂号函件,并且互办查询、补偿业务。时光荏苒,转眼已过二十载。本人当年也收到一枚台湾邮友寄自台南县新营市的首日实寄封(见图)。因挂号函件开办首日台湾邮政未发行专用邮票,故此封只贴有两枚5月15日新发行的《长江风  相似文献   

7.
2011年第六期《集邮博览》发表了梁荫宗先生的《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文章(以下简称"梁文"),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是本人第一次见到贴有赣西南赤色邮票的江西省赤色邮政实寄封,特别是封上的四种邮戳.  相似文献   

8.
李甡 《集邮博览》2010,(3):64-64
1993年3月12日,台湾著名画家成璞完先生致函北京邮局,讲述他因误写收信人地址而造成信件无法投递的经过及感想。北京邮局按规定标贴浮签,说明"查无此楼,退还原寄人"。成先生收到退回台湾的信件后,"深为感动"。同时,对过去两岸互不通邮造成的诸多不便深表遗憾。而这次误写收件人地址的信件,大陆按例负责签退,同时台湾邮政也一改以往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在家翻阅整理保存多年的友人来信,想从信封上剪下纪特邮票作欣赏与收藏。在一只大木箱里翻到20年前一封来自河南焦作市的画家秦寒光的来信,邮票已剪下,我发现信封上有4枚焦作邮戳,  相似文献   

10.
刘宁 《集邮博览》2010,(7):58-58
2008年12月25日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施,标志着阻隔了半个多世纪的两岸通邮正式步入正轨走向常态化。回顾彼此之间的通邮历史,其过程艰难曲折,道路充满荆棘,而作为邮政上使用的一枚枚挂号函件收据,记录了微妙变化中两岸通信以来从间接到直通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左图是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该封长15.1cm,宽7.3cm,为中式红条封,收信人是:陈正人、陈家俊收;寄信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曾缄;信背面发信人手书:机密信件,邮局勿失,曾如柏,1931.5;贴一枚赣西南赤色邮票蓝壹分,有三枚邮戳,发信戳:赤色邮政东固邮务分局;中转戳:赣西陂头邮局;落地戳:赤色邮政纯化邮务分局。  相似文献   

12.
众望所归的海峡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2008年12月15日正式启动,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两岸之间通邮从此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3.
肖迅 《集邮博览》2014,(2):41-41
正为满足社会公众提高邮政函件传递速度的要求,1987年11月10日,原邮电部决定在北京城区15个邮局及国内196个大中城市之间开办邮政快件业务,之后又逐渐覆盖至全国所有邮政营业网点。然而,随着信息传递的多样化,邮政快件业务却日渐萎缩,由最高峰时的每年4.5亿件降至每年1亿件以下。为此,国家邮政局决定从1998年7月1日起,在全国取消邮政快件业务。自此,邮政快件专用签条和邮政快件专用信封本应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却仍然能看见它们的身  相似文献   

14.
国内邮政快件业务于1987年11月10日开办。原邮电部邮政总局在1978年9月印发的《国内邮政快件传递处理办法》中,第一项总则中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了“国内邮政快件是邮政通信的一项新业务,具有明确的时限要求”。  相似文献   

15.
罗伟 《集邮博览》2012,(5):54-54
笔者偶然得到一枚2011年地方版贺年有奖邮资信封,编号为HKFA2011S,地方版别为11—140800—13—0136—000,由山西运城市邮政函件局发布。印刷厂标志为“OB”。  相似文献   

16.
清华园邮局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校园邮局,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年)成立清华大学的同时,就设立了清华园邮局。在整个民国时期,因政权的变更,邮戳戳式的改变,陆续启用了多种不同戳式的邮政日戳。笔者最近收集到一枚早期的清华园邮戳的实寄片(图1为正面,图2为背面),现予以介绍。此片是1912年6月3日清华园寄往北京的本埠明信片,同日到达,盖有北京的中英文小圆戳,使用的是清四次蟠龙邮资明信片,盖"清华园"腰框式英中文的民国"元年"日戳。有意思的是,民国时期使用的是公历纪年,也许是因为清华园邮局还没有领取到新的公  相似文献   

17.
邓仲林 《收藏》2007,(1):152-152
几年前我在长沙邮市经常发现一枚用江苏海安重型剪床厂红白套印的剪板机商标加盖“长沙邮政暂作人民币10分”的“邮资票证”。这一商标图案与邮票相似,据邮商称:“当时有的农村或边远地区有时缺乏邮票而暂代邮票用。”  相似文献   

18.
何林元 《集邮博览》2009,(10):27-30
台湾与大陆,一湾海水之隔,海峡两岸自古以来同族同根,一脉相承。1949年以来,由于政治原因,海峡两岸通邮遭遇重重困难。六十年间,经过多方持久的努力,大陆与台  相似文献   

19.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正式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40余年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首次接触商谈。这次会谈的成功。对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双方签署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信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会谈制度协议》及《汪辜会谈共同协议》4个文件,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友人推荐给我一个公函封,是河南省"许昌市人民法院"寄往"陕西省延长县四区二山村王风林家属"的平信(图1,信封正面),背面贴有1枚普8的8分票,还先后盖了十几个邮戳(图2)。这个信封有破损并经修补,但没有影响到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