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白先勇来说,对存在主义的持久兴趣来自一种境遇的相通和自我认同建构的需要,白先勇的小说表现出个体存在的焦虑和民族文化的忧虑,前者映照出作者个体生命认同困局;后者则寓示着战后台湾以及海外中国人存在困境,将个体悲剧融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是白先勇能够不囿于西方现代派,建构中国现代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的回归与认同,使白先勇的作品日趋成熟。白先勇曾信心十足地说道:“对西方文化的追寻、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这两种思潮融合,我想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局面出来。”本文就白先勇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来探讨他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白先勇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4.
死亡作为一种意象广泛存在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母亲的逝世使他获得了对死亡的明确体认,在创作中他分别从情感、文化、历史——命运以及政治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死亡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死亡形态上寄寓了他的死亡观。表现死亡。体现了白先勇的悲悯情怀,同时给人留下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5.
张春英 《现代语文》2006,(11):46-47
《台北人》系列是白先勇在美国怀着一种迫切的心态完成的,因为他在回答别人的询问时亲口说:“我想《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置身于异域的他远离了熟悉而亲切的故国家园,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异质化氛围里,经受着两种化的冲击和碰撞,自身面临着身份认同和化认同的危机。身处熟悉的环境时浑然不觉,一旦远离了这一切时,他才深知他其实是在远离一种化,远离一段历史及那段历史中的人和事。在写作时他是非常清醒的,因为在《台北人》的扉页上题着“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他是在追悼一个时代,因为一段历史即将逝去,一个时代即将结束,时光的脚步太匆匆,当他遥想当年,想要伸手抓住点什么时,却发现一切都像手中的沙,终将逝去,这是不可挽回的消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只能用字为我们记录或说复制一段历史、一些人事沧桑,其实也是为他自己保留一份关于民国和父辈的记忆。在他笔下的今昔对比中,在时空流转中,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又鲜活起来了。他这种写作“‘是一种灵魂的活动’,是意味着自己的灵魂回到了故乡,也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寻找。他们自感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当今生存的地方,但他们也已不是故乡的人。”白先勇也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他的历史叙事后面,实际上是他在进行化还乡与精神还乡。  相似文献   

6.
时间之伤与个体存在的焦虑——试论白先勇的时间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存在主义时间观入手,讨论了白先勇小说的时间哲学:一种偏执的悲剧性的时间焦虑症。白先勇早期小说揭示了生命本能对时间喻示的非存在的抗拒与畏惧,成熟期的《台北人》、《纽约客》中,时间之伤渗透到对中国现代历史荒诞性和与此相关的个体命运的反思性叙述中,微观破碎的个体回忆性叙写形式隐含着私人化历史建构的倾向。存在主义的时间观念与民间佛教的人生无常感悟互相融摄,共同造就了他的诉说和纾解个体存在焦虑的时间哲学。  相似文献   

7.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由于个人出身和国家历史等原因,白先勇经历且目睹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说中采用了黄昏、落花等苍凉的意象作为他思想的荷载物,来表达他对生命苍凉的体悟。  相似文献   

8.
好书大家读     
《新读写》2020,(1):31-31
《八千里路云和月》作者:白先勇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文坛大家白先勇向全新作品集,书写一个时代的生命轨迹与历史魂魄,是故事的日积月累,更是填不满的文化乡愁。作者在字里行间深感生命中值得纪念的这些人、那些事,是永远回忆不完的人生财富,折射出他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及审美理想。白先勇用毕生的沉淀之笔,描绘了一幅至真的生命画卷,引领读者逐渐碰触热得发烫的文学家胸怀。  相似文献   

9.
刘慧 《现代语文》2009,(11):94-95
白先勇在他的小说集《台北人》中通过对琐碎的生活和普通的人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不同人物背后所蕴藏的普遍人性和人生无常。而白先勇的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是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影响的结果,更是社会的变迁和他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在本质上都可以说是一首怀古诗,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整个历史的命运休戚相关,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选取中晚唐时期的几位家世或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诗歌作者的作品,逐一寻求他们与白先勇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和传承“渊源”。  相似文献   

11.
李白是一位具有“仙才”的伟大诗人 ,他“仙才”式的人生社会经历 ,神奇而不羁的创作个性和超尘脱俗的人格思想及深沉的忧患意识 ,形成了具有李白特色的醉态诗学思维。这种思维使得诗人诗兴焕发 ,才华灵动 ,神采飘逸。也使得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散发着醉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木斋 《天中学刊》2002,17(4):37-45
李白的入世精神实际上是华夏士人仕进文化发展到唐代的一个集大成。李白的极大极远的政治理想,只是一种诗文中的政治,是虚幻的政治理想。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表现出来他的政治才干,李白虚拟了一个自己的极为远大的政治理想,并且终生为之奋斗,却成就了艺术上的巨人李白。其中含有积极用事的传统精神,也有着庸俗的一面;较少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而更多的那种扬名显身、功名富贵的企慕。仕隐仙道的一体化,是李白成为李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白其个性和精神所蕴含的生存法则,尤其是其诗歌的内容和风韵,都反映出一种现代人无法企及的生态智慧: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诗意和人性的自然,反对精神退化。解读李白,能增加读者的生态意识,培养一种崭新的精神上的生态主义,重新回归古人对自然的那种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对白居易家园意识的分析,解析白居易在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精神世界和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并由若干象物看其精神寄托,论述其思想和行为的化含义。同时中对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家园意识的一般规律也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15.
李白今读     
在人的精神素质建设和社会人丈精神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代表了盛唐时代风格和人类积极向上健康精神追求的大诗人李白,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滋养心灵大有裨益。本文着眼于人生价值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今人眼光并结合历史实际对李白其诗其人从七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正面分析,意在匡正李白研究中业已出现的戏说、调侃倾向,同时也为李白研究这一急需加强的学术工程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以忧郁、感伤的士子姿态登上中国文坛,为中国感伤文学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文章主要从作家人生经历,小说创作,情感取向等方面深入阐释郁达夫复杂的个性气质:忧郁的感伤,孤冷的哀怨,从而进一步探索作家深层心理中斑驳而迷人、凄切而悲苦的生命本真意识。  相似文献   

17.
唐代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诗其人确实都洋溢着一种魄力宏大、无拘无束的豪放之气,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豪放包含着他豪放的人格和气质,并与他豪放的诗风和诗情相映照,共同组合成为一位血肉丰满、异乎寻常的布衣诗人、人民诗人.李白的豪放主要可以概括为以情抒豪,以景兴豪,以酒助豪,以仙赋豪,以长句写豪,整个地展示了情感性诗人的艺术精神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原本想通过白雪这样的人物来拯救现代文明的焦虑,或者说拯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生存困境。他把白雪当成一个圣母来塑造,寄托作者无限的理想,可白雪在现实中的处境,使贾平凹深感力不从心,他深知这只是他精神的乌托邦,只是一首无法回避的历史挽歌,但他仍然执著前行,去寻找精神的自我慰藉。  相似文献   

19.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在诗歌创作方法、审美意象、诗歌语言、创作体裁等诸多方面各显异彩,风格迥异,各有特长。李白长于七绝,夸张大胆、想象奇特、清新自然、天然浑成,体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尤善七律,取典型的人和事,呈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寓主观于客观,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语言精练、准确,体现着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两人均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及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中的孟子形象十分鲜明,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自任以天下之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舍生取义”——坚持气节情操、无私无畏的殉道精神;“圣人与我同类”——强烈的追求个体人格价值独立性、主动性的自我意识。这一鲜明的形象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今天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仍然具有新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