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中海老师是绍兴鲁迅中学的特级教师.他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于最近两三年里连续出版了<鲁迅与方志敏>(中华书局,2001.7)<走近鲁迅>(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9)和<鲁迅与日本>(远方出版社,2002.10)等三本研究鲁迅的著作,实在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2.
3.
今年岁首,《科学时报》开始连载《走近哈佛课堂》,绵延数月,的确是一组颇具可读性的好文章。可读的标志之一,便是在高校的部分读者群中渐次形成了翘首待下篇的情形。 作者康宁博士乃是如同笔者当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便铭记在心的、蒋南翔校长所希望的能“双肩挑”式的人物:她既是国家教育部的一位高级官员,又能兼作学者,写得一手好文章。紧张而又短促的留学生活之余,居然写出10万字  相似文献   

4.
由倪墨炎、陈九英合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虽然当下研究鲁迅的文章及专著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但这本《鲁迅与许广平》却颇有新意,不可取代。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还给我们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乃至可触可摸  相似文献   

5.
林辰先生的《鲁迅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是众多鲁迅传记里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林著因没有写完而成为学界一个极大的遗憾,但对有心的阅读者来讲,从“书”的角度来看,读林著,在“方法”上该有不少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7.
我的拙作《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等出版后受到许多老师的欢迎。对此,我很高兴,很感动,更满怀感激。许多老师给我写来了阅读的感受,真诚地表达了对我的尊敬之情,抒发了我们共同的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8.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4,(11):34-35
我的案头上摆放着诗人远征新近送来的“走近”诗丛。诗丛共分为3册。分别为《走过颠峰——中华伟人颂》、《走近偶像——体坛明星颂》、《走近梦想——奥林匹克颂》。读罢.若有昕思,总想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9.
沈琨是上党地区一位资深散文作家,《雪落黄崖》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诗人刘金山以诗人的眼光对散文家的小说给以评价,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05,(7A):59-59
现在,我们已身处现代性教育规训与教化的历史境遇之中,显然我们无法回避诸如“教化与规训的对抗”“理性的癫狂”“个体性的迷思”“自我实现的隐忧”“理想的命运”“道德的脆弱”和“知识的幻觉”之类的教育哲学难题。《规训与教化》一书的作从现代性的化处境出发,对上述七大方面的教育现代性问题进行了颇为细微深入的思考和极为坚实有力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鲁迅的心灵是悲天悯人的。鲁迅的思想是深刻沉重的。鲁迅的话语是执拗而奇崛的。  相似文献   

12.
王军 《师道》2004,(5):50-50
读到朱永新先生的新《新教育之梦》,是在我刚刚教完一首新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后——  相似文献   

13.
14.
本刊2005年第12期曾发表陈春露老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例析》一文,文中引用了申屠兴山老师《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案例(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第一名),不少读者来信表示称赞,故在此特发表案例原文,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曾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这句话在鲁迅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在我的阅读经验中,鲁迅的作品无疑是最令我受益的,从中学到现在,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这大抵是和人的年龄、阅历和知识积累有关。更重要的是,鲁迅所留下的这笔精神遗产确实是中国人值得学习研究的宝贵财富。趁暑假闲暇之际,我又翻开了百读不厌的《鲁迅全集》,将杂文又细细阅读咂摸了一番,其中所投射出的那种锐利的智慧光芒真是直逼我的心坎。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读一本谈新世纪的书无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我们一边翻阅着王秀明、逯杰清先生任编委主任、吴端民先生主编的《21世纪的科技与人才》一书,一边海侃,每有所感,每有所得更是争相述说,不客气地说:这篇文章就是侃出来的。 读《21世纪的科技与人才》,自然使人想到风行一时的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未来的震荡》。那是80年代初思想解放高潮中的读物,没有生动的情节;没有感人的形象;没有生死;没有爱情,人们却读得津津有味。那种述说性、介绍性、论证性的话语从此在中华大地流行。当然,它们吸引人的本质力量在于其…  相似文献   

17.
刘微 《现代教学》2006,(6):58-60
黑柳彻子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窗边的小豆豆》用生动、活泼的笔触记述了作者(书中的小豆豆)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小林校长的巴学园。在巴学园,小豆豆感受了一种崭新的教育,奠定了她幸福人生的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19.
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科班出身”这个短语,我只知道它是用来比喻那些经过正规的学习、训练和培养的人的,我在课堂上也每每要求我的学生不要辜负了大学学习这样一个名分,要把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弄懂,要把基本知识记牢,要把基本方法掌握住,否则会有悖于“科班出身”。同时,我也慢慢地感觉到这样一种情形,一个人从小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