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一南 《文教资料》2012,(16):17-18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是乔伊斯和伍尔夫两位文学大师早期作品中采取的主要写作方法,并为他们以后精彩的意识流小说撰写奠定了基础。本文比较"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的异同,揭开两位意识流大师早期的写作技巧的面纱,为我们对意识流小说的研究奠定基础,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相似文献   

2.
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是乔伊斯和伍尔夫重要的创作技巧,二者都揭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反应和心理变化,但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拟以《死者》和《墙上的斑点》为例,解读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这两种创作技巧的内涵及特点,进而比较二者之异同,从而加深对这两位意识流小说大师小说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精神顿悟是詹姆斯·乔伊斯小说的核心。乔伊斯在其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否认了西方神本主义的顿悟观,认为精神顿悟不是神的瞬间显灵,而是在完整、和谐和光彩的美学维度中被随时建构的、保持变化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乔伊斯的精神顿悟观与中国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阿拉比》讲述了一个男孩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杰出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屋顶丽人》也塑造了一个纯真男孩的形象,讲述他对愿望的一次试探。两部作品反映相同问题,具有较大可比性。通过分析两部作品情节,平行对比两个男孩的经历,从人物自身特点着手,探知外界的冷漠,阐释内心纯真与精神"顿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本文通过分析"死胡同"、"中央的苹果树"和"阿拉比"等意象,阐释小说中凸显的精神瘫痪和灵魂顿悟主题。  相似文献   

6.
以乔伊斯的《一片浮云》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写作技巧上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两者皆由外界事物引发,反映人物的心理瞬间,促成人物的顿悟和意识的流动。其不同点在于“精神顿悟”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重在揭示社会背景,而“重要瞬间”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无关,重在抒发个人的人生瞬间感悟。  相似文献   

7.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采用了"精神顿悟"的创作技巧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本文分析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他的"精神顿悟"是在与三个女人交锋受挫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一朵浮云》中主要创作技巧象征手法和精神顿悟的分析,揭露爱尔兰社会瘫痪的现状,并通过精神顿悟充分展示出20世纪上半叶都柏林人的幻灭与疏离感。这两种创作手法对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界面,使其带有浓厚的前现代主义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内心独白和精神顿悟这两种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两个短篇《泥土》和《痛苦的事件》进行文本解读,提炼出从这两个短篇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孤独"这一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0.
《等待戈多》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为人类异己的力量,人的行为从而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被异化为荒芜寂寥的荒原,这是精神虚无的象征;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语言也退化成两个流浪汉一系列机械、毫无意义的重复与符号。这是贝克特对失去精神支柱的现代文明的"否定",将无力自救的西方现代人试图寻找出路异化为"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11.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也是1 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两位女性爱米莉亚·赛德立和瑞蓓卡·夏普的命运,折射出从摄政王时期至维多利亚前期英国上流社会生活、思想、风貌的宏伟全景,揭示出英国社会"名利场"的实质。而小说中表现出的殖民意识也格外引人注目,他者在小说中若隐若现。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术语。在后殖民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人则是"他者"。他者的概念实质反映了西方人那种欧洲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后殖民  相似文献   

13.
小说《只争朝夕》中的特莫金医生是一位亦正亦邪的人物。他骗走了主人公威尔赫姆最后的钱财,但是同时又提出了"两个心灵"和"只争朝夕"两个重要理论,成为影响主人公命运的精神导师。特莫金医生的出现增加了小说深度,圆润了小说结构,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东西方面子理论,通过对小说《喜福会》中母亲和女儿的具体分析,发现母亲们坚守东方的面子观,而女儿们则选择西方的面子观。东方的面子观包括"脸"和"面子"两个概念,具有道德和能力两个层面的内涵;西方的面子观包括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  相似文献   

15.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信仰"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作者通过对死亡与暴力的描述来提出解决之道,那就是重拾信仰,回归上帝,接受恩典,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把握自己。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旨在把握奥康纳对这一人类精神危机所作的隐喻性阐释以及所作的危机求解,同时探讨了奥康纳本人自觉的批判意识和高尚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因果报应"、道德标准、艺术表现手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反映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不同的文化标准。  相似文献   

17.
《四门城》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门城》是英国当代现实主义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探索人生、寻求自我的社会问题小说。莱辛以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手法,深刻揭示了20世纪西方现代文明的混乱、人民的压抑以及西方人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后陷入精神荒原的无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在混乱的西方文明世界中的探求精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秦彦 《文教资料》2014,(16):34-35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现代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作者以十五个发生在家乡都柏林的故事为缩影,展现了20世纪爱尔兰的政治腐败、社会道德的瘫痪。作为《都柏林人》中的压卷之作,《死者》不仅使得整部小说在结构上完整。还把整部小说中心推向了高潮。文章从主题“死者”着手,逐步剖析主人公加布里埃尔(Gabriel)遭受刺激下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精神顿悟的过程,并探讨小说内在隐藏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是京派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对西方"意识流"的接受与运用体现了京派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间的紧密关系,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通过大量非理性、非逻辑的内心独白,比较成功地写出了人物的潜意识;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对空间场景进行了无序而大幅度地调度与切换,有效地运用了"意识流"的主要技巧——时空蒙太奇。两部小说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共同代表了京派意识流小说的成就。朱光潜"静穆"观念中对直觉、顿悟等文艺心理因素的强调,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中对转瞬即逝的感觉、感官综合的重视,彰显了京派文艺审美观念与西方"意识流"理论的相通性,并推动了"意识流"在中国文坛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