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可被视为一部女儿书,书中的不同女性生活于三重世界之中,徘徊于“真情”与“假情”之间。  相似文献   

2.
刘玉芳  李深 《现代语文》2009,(8):131-132
曹文轩的长篇青春小说《细米》为我们呈现了至纯至善的人间真情。本文从作品主题、创作心理、情感处理方式三个维度透析至真至纯的人性颂歌。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荧屏激烈竞争的今天,情感真人秀栏目作为独特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充斥着观众的视野。该文试从电视叙事学的角度,将中国最初的情感类栏目《真情》和当今情感秀首屈一指的《人间》栏目进行对比,通过两者的异同来探析该类节目的叙事策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真情的回报》一文,讲述了“我”9岁那年的一段难忘的送报经历,表现了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的人间真情,是一篇蕴含浓郁人文气息的好教材。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6.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关散文。它礼赞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颂扬了温馨和谐的人间真情。但文章歌颂的对象是谁呢?笔者认为文章真正歌颂的对象应是“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以“爱”为主题,选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表达古代诗人之间真情厚意的诗,也入选了《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两篇表达人间真情的文章,还入选了《卡罗纳》《给予是幸福的》这两篇国外的美文。学生通过其中一个个充满爱意的故事,体会人间真情,也感受其中美好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学会从别...  相似文献   

8.
梁吉 《现代语文》2010,(4):117-118
<正>非常地偶然,笔者在很短的几天内分别读到了苏童的短篇小说《天使的粮食》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天使的粮食》中天使因人间遭难而下凡救济,《巨翅老人》中天使却因自己遭难而流落人间。但无论是救济人间还是流落人间,两位天使均遭到了"不公平"的甚至残暴的对待。天使们最后不得不远离人间,他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我们作为人间一员也将深深地羞愧。  相似文献   

9.
花溪逸士黄岩的《岭南逸史》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才子佳人小说。它没有一般才子佳人花前月下,诗赋传情,及第团圆的惯常描写,而是把他们置身于兵戈战阵之中,在刀光剑影的沙场演绎他们传奇的浪漫故事。书中所叙大多于史有征,在情节、人物、战争等描写上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可以说《岭南逸史》是一部《三国演义》化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庄子·人间世》的结构。《人间世》第一部分从现实生活层面说明处世之难,颜回、叶公子高、颜阖三个故事在论述上是层层递进的;第二部分从形而上的思辨层面论述如何处世,三个层次及所举的例子也是逐步深入的。两部分之间是前后相承的关系。《人间世》最后一段不仅回归到乱世如何处世的主旨,而且接舆与前文颜回、子高等人形成对比,使文章脉络更加连贯。  相似文献   

11.
况周颐与王国维为治词大家,均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词学理论,他们的著作《蕙风词话》、《人间词话》更被誉为晚清词坛"双璧"。而二位先生对"词境"这一词学重要问题的理解各有重合亦各有千秋,比较二者异同,有利于深刻了解两位诗词大家的风范。  相似文献   

12.
席慕容和舒婷作为当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一棵开花的树》、《神女峰》传达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一棵开花的树》表现的是一种被动、依附式的爱情,而《神女峰》则展现了诗人对传统节烈观的批判,对永恒无望的等待的否定.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读来备受感动,问过许多学过此文的中学生.他们也道出了同样的感受.认为课文所揭示的人间真情质朴而动人。许多语文教师也把这一主题当作重点来教.亲情意识便成为了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亲情固然是文章的底色.但文章的深层意蕴却是生命意识的萌芽与成长.这种萌芽、成长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并在“悲凉”话语风格下愈显沉重。  相似文献   

14.
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在词学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词学思想渗透在他的词学创作《人间词》及词学理论创作《人间词话》中。《人间词话》可以说是《人间词》实践创作经验的总结,它们共同见证了王国维在清末词学领域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杨玲香 《考试周刊》2011,(84):56-56
一、案例再现 《狼》一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本文短小精悍而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采用串讲的方法或课堂表演的形式,比较容易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但前者有时会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后者往往给人课堂气氛热闹有余,  相似文献   

16.
北师大版九年级安排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这三篇文章都是千古美文,作者分别是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中,从文章特色、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三个角度去赏读文章,同时侧重后两个方面,启示我们从中去感受他们伟大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与陶渊明,从时间上看,两相去约在千年上下,但化承传的穿透力是任何时空都不能阻断的,不因时隔千栽而中断,也不因江河异域而消失。从其歌咏生于斯、游于斯、乐于斯的农村生活这一空间来看,《诗经》与陶渊明之间,这种化的穿透力有着极为清晰的表现:他们都歌咏农村生活的愉悦、表达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描写农民(奴)的艰苦生活、表达对理想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的田园诗,渊源于《诗经》的农事诗。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一个主题。教材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话题:眼睛能为我们做什么?怎样看书、写字?学会爱护眼睛等。这些话题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一定程度上能激起他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本课学习  相似文献   

20.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