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新闻学这片土地上,一些有志之士倾洒了多少辛劳的汗水。复旦大学新闻系宁树藩教授,就在这里默默耕耘了30多个春秋。夙有缘分宁老是安徽青阳县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家庭。少年时代在家念私塾,“朝朝背诵古文章,一表《陈情》半段香”,从而打下了厚实的古文基础。1946年,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外文系,以后在几所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学的是外语,却又搞起了新闻学研究,宁老说这 相似文献
2.
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天空因一场强劲的西北风吹过,变得出奇的蓝。早就想采访郑兴东先生,都没如愿,此次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终于在中国人民大学林园郑先生的家里,了却心愿。郑兴东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报纸编辑理论和大众传播心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报纸编辑理论和大众传播心理深有研究,他与陈仁风老师合著的《报纸编辑学)曾荣获我国吴玉章奖金新闻奖。 相似文献
4.
金秋10月,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南京举行,六十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会议第一天,一位从北京赶来的满头飞雪的老人,登上讲台,一语惊人:“一个人的谬论,如果能引来真理,这个发谬论的人也算作出了贡献”。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了解中国新闻理论史的人不难明白,他说的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他还当众宣布放弃自己原来的新闻是手段的定义,建议从信息角度研究新闻定义。 相似文献
5.
1926年初,神州女校因故停办之后,谢六逸受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在中国文学科讲授西方文学史和日本文学史。这个时期,谢六逸除了在暨南大学兼课之外,还出任中国公学文科学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以在复旦大学的职责最重,投入的精力最多,其成就亦尤为卓著。 相似文献
6.
7.
《新闻大学》1983,(1)
专业:断阅学一、娜释下列词组,分别说清基本概念《本翅40分》. 1.新闻_科目:新闻业务 抢镜头一 历史.沪卫.政治敏感__ 新闻敏感_3.新闻价值_ 新闻效果_4.事实的显着性_ 事实的接近性址—5.信息 信息里6.采访_ 调查7.抓拍_8.标题 题目__你认为下面这篇新闻稿有无问题?请作分析(本题10分):(见附件一:《农民从农产品提价中得到实感,)(略)请根据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把下面这篇稿件改写为一篇短新闻(本题20分):(见附件二,《任屯村在党的领导下发生巨变》)(略)四、下面是一组专栏稿件,请标一个总题目,然后为 每篇稿件标上小题目,最后据此写一则“…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本学期开设了“新闻学专题讲座”课程,作为反右派斗争、整风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徹底肃清右派分子王中的反动新闻理论对该系师生的影响,破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立无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专题”第一讲“新闻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已于10月19日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同志就这一题目作了报告。石西民同志在报告中着重分析了我们和新闻界右派分子的主要分歧表现在三方面:(一)对报纸本身的看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是所谓“社会需要的产物”?(二)报纸要不要党的领导?(三)我国有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9.
“我起死回生了。”正在住院治病的上海复旦大学前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用他这句介绍自己病情的诙谐话,引起了前来看望他的新闻系同学们的一阵笑声。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春,王中同志先 相似文献
10.
11.
在我们国家,在社会科学的各种奖励中,新闻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是被人们遗忘的。然而,去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吴玉章奖金中,新闻学第一次有了席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被评为一等奖。消息震动了新闻界。一天上午,我们去北京西郊人民大学林园拜访了获奖者。见面后,方教授仍然同往常一样,显得那么平静,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种获奖后的兴奋言表,只是对我们的祝贺表示了谢意。看来,做为这一学科的 相似文献
12.
13.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最近恢复出版了《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刊物。复旦大学新闻系早在一九五六年,就编译出版过《新闻学译丛》杂志,介绍了许多有关外国新闻事业的资料,其中包括外国的新闻理论,新闻史、采编经验,以及报刊,广播技术发展情况等。这个杂志在一九五七年停刊。今 相似文献
14.
汽车从柏林沿公路向东南方向驶去。车窗外雨雾蒙蒙,两旁树木抖落着由黄转红的叶子;田野上待收的庄稼泛金,已犁的土地呈褐;远山凝碧,云霭低垂,典型的中欧仲秋天气。车厢里,柏林国际新闻学院院长特莱弗康博士不时向我指点沿途的美景胜迹。这是1987年10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前往历史名城莱比锡访问卡尔·马克思大学新闻系。马克思大学坐落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四周没有围墙或栅栏,主楼是一座沿街的六层建筑,一侧是一 相似文献
15.
初识张隆栋教授,是在1990年大学二年级上《大众传播学》课的时候。这是一门具有多科性起源,几种学科相交叉的新学科,牵涉的问题比较多,不大容易抓住要点。张先生在讲课中尽力将传播学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并经常提问,提高同学的注意力和兴趣。同学都被讲授吸引住,一上午三小时的课,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 相似文献
16.
我刚刚说出“名人与新闻”这几个字,贾植芳先生就乐了:“小王,你找错人了,我不是名人,我是普通老百姓。”贾先生笑得快乐而爽朗,这使他看上去一点都不像83岁的老者。贾先生十分健谈,出语幽默,记忆力惊人地强,像一匹脱缰的马儿,时时跑回逝去的岁月里。他像讲笑... 相似文献
17.
2月2日下午,从翻译家协会开会回家刚踏进门,就接到复旦朱静女士电话说林老师去世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听错了,说在半小时前,我们在翻译家协会还谈起她,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但林老师的确离我们去了。我并不是林老师的学生,也不是她的同事,又没有在一个单位里工作过,但自从30年前有机会认识她至今,一直得到她的教诲、关怀、帮助和鼓励。我怎能不感到意外和悲痛! 我是30多年前因翻译《世界史》认识林老师的。当时,我是华东师大法语翻译组组长,林老师好像是从科大被借到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审阅我们译稿的。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妇女,热情,精力充沛,说话带有感情而无做作,工作干练而有头绪,而且很亲切。那时,她大约50出头,我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分配到上海。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30出头的人参加翻译,算是年轻的。我印象很深,林老师对比她 相似文献
18.
李良荣,194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几十年的新闻学研究中,李良荣提出的"新闻产生于事物的变动"、"新闻事业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新闻选择四项标准"、"新闻工作三大基本规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等富有开创性的理论主张,获新闻界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9.
4月4日晚上,市科协主席、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从美国归来。第二天,记者即到她的寓所拜访。这位满头银丝的固体物理专家,穿一件淡灰色毛衣,慈蔼的笑脸上,有几分长途飞行留下的倦容。当问起她的美国之行和有关超导见闻时,顿显得精神矍铄:“超导这个问题太重要了,科技报和其他新闻单位应好好地宣传……” 相似文献
20.
郑保卫的人生故事中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力量感。这位生于黄河之滨,长于闽西山区的革命后人,自确立新闻理想的少年时代开始,无论其后是迂回辗转还是大道通途,竟不悔初衷地“一路都在圆梦,一路都在坚持”,这也是一位七旬学者对往事满怀诚意的娓娓道来之下最令人起敬的难忘印象。从事遂人愿考取新闻学本科,到柳暗花明攻读新闻理论硕士,再到矢志不渝迈上新闻教学科研之路,从兢兢业业参与创建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到满腔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