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之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科研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靠实践经验的累积,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研兴校”随之成为中小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领域对科学研究的重视,不仅为国家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直接推动了教育教学本身的改革。但是我国教育领域科研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其中引人关注的就是研究行为的失范。一、学校科研失范行…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条促使教师成为研究的道路。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了教学哲学的意义.教师的行为也才更富有理性的内涵.老师才真正成为“教育家”。在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精心培养实施新课程改革主体的中学教师.使得他们提高的教育科研索质.  相似文献   

3.
李英 《西宁教研》2001,(3):14-14
教育科学理论,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进入到全面改革和蓬勃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与科研方法的学习,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它已成为促进教改深化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导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纲要》第26条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改革试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重视教育科研,开展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教育…  相似文献   

5.
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已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尤其是在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科研不仅成为学校管理者热衷的活动,而且成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教师)积极参与的活动;教育科研不仅为教育科研专门机构所重视,同时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倡导,教育科研活动呈现出一派繁忙景  相似文献   

6.
“向科研要质量”是当前一句时尚话语,“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同仁的共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的科研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育科研不断深化,才能使课程改革逐渐完善。因此,教育各级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以此推动课程改革。但是,同城市相比,目前农村镇乡级教育科研开展不畅,除办学条件、教师素质之外,  相似文献   

7.
当前,“科研兴校”、“教师即研究者”等观念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要求中小学教师也应该成为直接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但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际效益还十分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不少中小学教师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素质和能力结构。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捷径;同时科研能力也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实践有三点重要启示,即办学要有思想,教育需要科研,工作需要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再从成功教育、洋思经验、合作教学、目标教学、尝试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来看,中小学做科研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仅涉及到教育系统内部,而且与整个国家的科研体制改革紧密相联。就改革内容而言,它不仅涉及课程、教材、教学法的面上改革,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后勤服务社会化等配套改革,还有更深层次的“综合化、多层次、社会化”为核心的体制改革。而体制改革中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是推进教育系统内外的科教一体化,即所、校联合,使大学不仅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中心,也成为科研与开发的中心。教育不再仅仅是为科研和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机构,教育应该成为科研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基地。科教一体化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帮助、指导、促进和合作,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和使用,成为有效教学的组织、探究和反思的实践。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靓点,是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一场将触及人才培养目标、思想观念、课程内容和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教育变革需要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动和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群体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科研普及和深化的结果。群体科研的兴起,使教育科研走出“象牙之塔”,成为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改革教育教学的有力工具,使“以科研为先导”、“向科研要质量”,从启蒙者的呐喊变为群众的实践活动,使“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从战略选择变为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会与教育科研的关系曲学惠第一,要加强科研意识我们提倡教学研究科学化、教育科研应用化,当前把应用性研究作为重点,是教育科研为教育发展与改革服务的必然趋势。广大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实践是现代教育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4.
教育科研事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新事物、适应新情况、完成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切实保障。对学校而言,教育科学研究在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加强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一年来我校努力在“六个一”方面下功夫,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开展得蓬蓬勃勃,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5.
浅谈基础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基础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吴伟在高等学校,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功能,特别是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成为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教师在处...  相似文献   

16.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己成为中国教育界的共识,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之中。然而,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客观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教育科研,以课题研究为形式;一个是教学研究,以教研活动为载体。  相似文献   

17.
王静 《亚太教育》2021,(1):176-177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科研能力的专业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特点,其教育任务在于通过明确研究目的、案例教学,加强课内外实践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探索,逐步形成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当前,“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存在“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实践操作,科研经验少”“课程内容难度大,传统讲授不易理解”等问题。因此作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即: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正确科研观念;实施案例教学,增加学生直观的科研经验;加强课内和课外衔接,提供学生科研实践机会,以促进“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郑军燕 《青年教师》2004,(10):28-28
想起这个题目。缘于苏州市作协会员、吴江市高级中学教师凌龙华的一句话:“教育是诗一般的事业,教育科研也应该充满诗意和愉悦。只有不拘一格,才能别具一格。”想想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也已有几年时间了,对教育科研的诗意可曾有所感受?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劲浪潮。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具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娴熟的科研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带动了全国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也对各中小学校的校长和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成为研究”的观念已渐渐被广大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所接受,而且有的教师也尝试着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但是,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怎样做科研”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中小学教师在做科研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