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是使我国各族人民富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和使我国繁荣昌盛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重要的政治品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崇高的历史使  相似文献   

2.
吴铎 《上海教育》2000,(2):16-18
我国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从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到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这是我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期,即由传统型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时期。经过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中国将以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面貌进入世界先进国家和民族之林。鉴于此,我们要善于把  相似文献   

3.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国情,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核心议题,先后确定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对这些目标的演变过程进行历史梳理,并总结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明天社会的主人,是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人21世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世纪之交探讨对今天青少年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知行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结合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英勇奋斗了70年,在世界的东方,把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事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发展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历史证明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50年前,毛泽东曾预言:“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50年后的今天,这个预言逐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法制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体系,对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民主的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8.
围绕国家目标 全力提升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从全球范围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科技…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向世人展示出的一种重要国家软实力,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国家制度软实力中具有明显优势而又独具特色的制度因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的人大制度优势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彰显,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制度软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我国人大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成效,不断提升国家制度软实力,进而成为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硬核实力。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突出时代特征,是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这里,我们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搞好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明确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今日的中国,是初步繁荣昌盛、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把马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试办经济特区,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威力,并为内地的“四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和借鉴。本文主要就深圳经济特区工资制度改革这一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时曾做过深刻的总结,他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革命导师的这一光辉思想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不发达,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怎样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避免以前我们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和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失误,笔者认为,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正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才能顺利进行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结构形式采取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民族区域自治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种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基本结构形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大”,以极其明确而具体的语言,为全国人民指出了一个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关于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特征的论断,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更是史无前例的.如何理解这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新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写到“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初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我们在讲到这段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什么是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应从何时开始理解不清;对过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全面的新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总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达到这个目标,确实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创造性工程。它决不是一个政党、一个阶级或少数人所能完成的,必须团结全  相似文献   

17.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开来,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把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国家的做法。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市民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所以,研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底蕴在于它具有伟大的实践品格,它深深扎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科学体系的角度,说明邓小平理论是以“具体的实践性”为特色。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底蕴在于它具有伟大的实践品格,它深深扎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科学体系的角度,说明邓小平理论是以“具体的实践性”为特色。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着力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庄严指出:“准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周恩来同志在王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此以后,四个现代化就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