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些天笔者在观摩两堂《愚公移山》示范课中,均看到许多学生质疑愚公移山的必要性,都在追问愚公为何不以搬家来替换这种耗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移山行动。两位老师均将答案归因于作者利用神话寓言可以虚构的特点来突显愚公精神。这种讲法没错,但不全面,缺乏社会深刻性,因为两位老师淡忘了愚公移山深层的社会原因。我认为愚公宁可选择移山也不搬家迁移这一行动是由华夏古代农民固有的一种历史文化心理——安土重迁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执教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愚公移山》时,都会遇到如下的尴尬:一方面学生表示认同愚公面对困难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却认为愚公的思想不够开化,移山并不是生存的唯一选择,还可以选择搬家,为什么固执一念非得要移山?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认识上的疑惑,这种疑惑又会反过来动摇学生对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6.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这是教完《愚公移山》之后一位学生提出的,他说,既然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对于教师来说,回答这一类突发的问题应该说并无多大的困难。既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这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它是虚构的;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具体事件,我们可以用“搬家”的办法来解决,但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往往从寓言故事对人生及生活的启示层面解读文本,这样的教法符合寓言故事教学的体裁要求,这固然没有错。却解决不了学生对于"愚公为什么大费周折地移山而不搬家"的疑问。其实,从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宗法观念等文化分析角度来看,"愚公移山不搬家"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笔者执教将近二十年,《愚公移山》一文也教了十多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问题角度有了改变,特别是新课改的实行,教学方式的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异向思维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有许多的问题在生成。如有人指出愚公应该搬家,搬家比移山更容易;有人说移山是破坏生态,有人说愚公挖隧道更捷径,等等问题在出现。笔者就本文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探究归纳。  相似文献   

9.
笔者执教将近二十年,《愚公移山》一文也教了十多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问题角度有了改变,特别是新课改的实行,教学方式的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异向思维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有许多的问题在生成.如有人指出愚公应该搬家,搬家比移山更容易;有人说移山是破坏生态,有人说愚公挖隧道更捷径,等等问题在出现.笔者就本文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探究归纳.  相似文献   

10.
林蔚 《科技文萃》2005,(10):43-45
夸娥--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大力士.他被愚公的诚意感动,由玉皇大帝派遣,替愚公实现了移山的心愿.  相似文献   

11.
<正>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愚公是愚蠢还是有智慧的讨论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一次旁听一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思维活跃、思想新锐的学生虽知愚公精神值得学习,但还是几乎一致认为愚公的行为实在不可取。理由有三:1.困难太大,投入和收益不相称,不如搬家或修路;2.移山到别处,妨碍了别人的路;3.破坏环境和生态。对此,教师往往会参照这样几种意见来解读愚公: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线教师一直尊重这一观点。但经推敲《愚》文发现,把寡妇之子看作寡妇讽劝愚公移山的代言人,更利于愚公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  相似文献   

15.
愚公为啥移山笨笨熊和聪明兔是同班同学,又是好朋友。一天,它们正在埋头写作业。笨笨熊突然问:"聪明兔,今天我们学了《愚公移山》,可我一直想不明白愚公干吗要移山,我觉着他太傻了!""你真笨,这个都不懂!愚公把山移走之后,手机信号就好了呗……"聪明兔得意洋洋地说。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反言式逆向构思法?反言式,通常称之为“说反话”,就是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不是从正面写出,而是采用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事物来表达本意。如要肯定什么,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而否定什么,又用肯定的方式来表达。将真正的意思藏在字里行间,以此来加强表达效果。这正是“反处着笔非本意,逆向思考才是真”。例如《愚公移山》就是运用了反言式逆向构思法。作者本意是想赞扬移山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把移山的老翁命名为“愚公”,作者对那位劝愚公不要移山的老翁是持批评态度的,但…  相似文献   

17.
《愚公移山》一直是初中语文的一篇重要课文,多年来,有部分老师在分析此文时,总是把文中的智叟和愚公之妻等同看待,认为他们两人都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当然,智叟作为移山计划的反对者,是毫无疑问的;但愚公的妻子是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则大有探讨的必要,这也是本文教学中常会出现的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愚”与“智”的辩证──《愚公移山》教学片段深圳南油中学张少军完成字词句的教学任务后,师生开始转向课文篇章结构及思想内容的分析。师: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决心移山,一个反对移山。作者为什么把"移山派"叫作"愚公",把"反对派"叫作"智史"呢?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赞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然而,时过境迁,几十年后,竟然有人提出了异议:移山不如搬家。“移山不如搬家”论者或许是认为搬了家,门前就再也没有高山的阻隔了,这多么省事呀。但遗憾得很,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难以行得通的。为什么呢?因为困难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你离开了山可能会遇到水。水也能阻止人进出,莫不是又要搬家吗?除了山,除了水,地球上还有沙  相似文献   

20.
读《教育革命参考资料》第十期《〈愚公移山〉(寓言)浅析》,获益不少.但我觉得还有些问题没有说到.现就个人在教这则寓言中所碰到的问题,谈点看法.一、寓言一开头,除了点明山高且大,突出愚公华力平险的精神以外,还指出了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移山是为了使住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就是说,移山平险是为全村人民和子孙开路造福,是一件好事,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是愚公移山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决心,获得群众如此热烈的赞助,以至取得最后的胜利的重要原因.如果光谈只要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