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饿极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没饱;吃第三个,还没饱;直到吃完第四个才饱.于是,他不无感慨地说:"早知如此,只吃第四个馒头岂不省事?"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教".磨课探究的也是"怎么教",课后反思最多的还是"怎么教",但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令他们颇感疑惑.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上,上海市教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提出学习数学要吃“三个馒头”:前两个馒头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最后一个馒头是“创造性问题解决”.西方教育学家认为第三个馒头重要,只吃第三个馒头,那些没吃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吃馒头,第一个吃完了,不饱;又吃了第二个,还不饱;直到吃了第三个,吃饱了.和尚发表议论说:“早知道吃第三个能吃饱,何必吃第一个、第二个呀!” 故事简单,但道理发人深省,俯视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是否也能找到这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4.
吃点心了。今天的点心是我园自制的小馒头。我提着点心桶正准备分发,小俐大声问道:“老师,今天吃什么呀?”“馒头。”我答道。小俐撅着嘴说:“我不吃,我最不喜欢吃馒头了。”(每次吃馒头,小俐都不吃,不管我怎么劝,她是连尝都不尝。)小俐的话音刚落,又有几个声音响起来:“我也不吃。”  相似文献   

5.
陈钟梁老师曾就字词的重要性讲了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吃了一个馒头不饱,又吃了一个馒头还不饱,吃了第三个馒头才饱了。于是这个人就说:“唉,早知道,我就只吃第三个馒头好了。”这种不打地基,便想起楼的浮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通病,反映到我们教学上是非常突出的。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当然是字词。那么,应该怎样实施字词教学呢?课标试验教材课后安排的“读一读,写一写”就有别于以往的课前预习提示中的字词,不仅是位置由课前移到课后,其意图显然也不同。以前预习中列出字词以生字生词为主,现在在后面,目的是积累,检验习得收…  相似文献   

6.
1背景1.1问题的提起文[1]正式提出、分析、讨论了“中国的数学问题解决”,指出中国解题教学的特点是:(1)注重研究数学解题思维过程.(2)强调数学方法论研究.(3)提倡数学解题策略研究.(4)应用题、数学建模教学研究.(5)开放题、情景题的教学研究,及其在考试中的大规模运用.顾持流研究员就中国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形象地指出:学习数学要吃“三个馒头”.前两个馒头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则,最后一个馒头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西方教育认为第三个馒头重要,只吃第三个馒头,那些没有吃前两个馒头的大多数学生就吃不饱了,于…  相似文献   

7.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傻子饿极了,一口气儿吃了五张饼,终于饱了。他感叹道:早知道吃第五张饼能吃饱,先吃这张就好了。傻子不知,如果没有前四张饼,只吃这一张,又怎么可能会饱呢?由此想来,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工作,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这就像吃饼一样,即使这次没有成功,谁又敢说,这就不是“第四张饼”呢?  相似文献   

8.
淘网宝     
《少年电脑世界》2009,(7):126-128
2009年7月5日 迪迪12:29:31 哇.肚子好饱哦! 鱼小朵12:29:43 午饭吃罢。“四个圈”也吃罢,咱们中午的娱乐休闲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答:在日常的写生、临摹训练中,也要灌输一些审美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新的技术术语。但是,应当注意语言交流的技巧。我们几乎每节课都在跟这个谈,跟那个谈,没个停的时候。比如有个孩子,我拿了一张四开纸给他,他没心思画,画了一点点,其他部分都空在那儿。我就问他:“你一顿饭是不是只吃一粒米饭?”他说:“不是,吃到饱。”再问他:“这张纸吃饱了没有?”他会感到“没吃饱”,没吃饱怎么办?继续画,画到它饱为止。  相似文献   

10.
公平起见!某日某中学,督学到校抽考,在晨会上向学生宣布:“为了公平起见,今年我先抽考一年级,明年二年级,后年三年级”。学生闻言后……可笑级别:大?儿子问老爸:1和20哪一个大?老爸:当然是20大!儿子:那么我考了20名,不就比第1名好!可笑级别:考试篇老师说:“平时考是点心,百吃不厌;段考是正餐,定时定量;联考是满汉全席,一次就够,你们为什么不好好用功呢???????”学生说:“报告老师,我们正在减肥!!!”可笑级别:吃烧饼有个人肚子饿了,到烧饼铺买烧饼吃。吃了1个没饱,再吃1个还没饱,一连吃了…  相似文献   

11.
欢乐快车     
《初中生》2002,(25)
笑话两则: 吃一碗饭就饱阿斗抹了抹嘴,对奶奶说:“奶奶,这碗饭我还没吃完,肚子就饱了。怎么刚才在我家里吃了三碗饭还好饿呢?” (武冈五中103班夏军)  相似文献   

12.
当前,课堂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教师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二是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这使得师生尽管吃很多苦,却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学生思维锻炼不够的现象:三是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教师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始终要关注三个问题:用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师用书真的只是教学“参考”书.文本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参而不同于教参.出得了教参,入得了文本.就有我们的事情可做.下面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进行例说。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两兄弟特爱吹牛。有一次,哥哥说他吃的馒头最大,弟弟就说他吃的包子最大。怎么个大法?几十个人吃了三天三夜还没吃到馅儿,就在他们挖着吃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离馅儿还有三十里。  相似文献   

15.
笑翻不负责     
1.还有菜吗? 化学课上,老师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比如说,你吃了一碗饭,又吃了一碗,第三碗吃下去已经饱了,你还能吃下去吗?”有个学生提问:“还有菜吗?”  相似文献   

16.
黎萍 《老年教育》2008,(5):19-19
幸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 一个饥饿的人来到饭桌前,吃第一个馒头和吃第二个馒头的感受会不同。第一个馒头塞到嘴里,会感到很香甜、很满足。吃第二个馒头时,这种感觉已明显消减。吃第三个和第四个馒头的时候,肚子开始发撑,就有不想继续吃下去的感觉了。  相似文献   

17.
笑翻不负责     
1.还有菜吗? 化学课上,老师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比如说,你吃了一碗饭,又吃了一碗,第三碗吃下去已经饱了,你还能吃下去吗?”有个学生提问:“还有菜吗?”  相似文献   

18.
1 柚子是个麻秆一样的大男生。他总爱跟人打赌。他说:“猜我中午吃了米饭还是馒头?”苏蕾拉白了他一眼,“真够无聊的,我说你吃了什么,你怎么证明?难不成剖腹让我看看你的胃?”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个谦卑的人。但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假若有人问我:“你要是做了皇上,你怎么享受呢?”简直的不必思索,我就答得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什么东西都有个幸与不幸。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你说,凭良心说,瓜子有什么吃头?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布尔乔亚!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  相似文献   

20.
有趣的实验     
今天,科学课上,曹老师拿着白馒头问:“大家知道馒头是怎么做成的吗?”这一问,大家的心里都立刻充满了疑问,难道,这节课是要来教我们制作馒头吗?猜对了,这节课就要做馒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