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书中频繁登场的一名女性角色——阿兰母亲所代表的女性形象。笔者认为米兰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一书中通过对阿兰母亲的描写,刻画的是为我存在女性主义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余娜 《考试周刊》2015,(23):57-58
本文就基于MPCK视角下《分式》的学习给予详细阐述,以舒尔曼提出PCK三种核心要素框架,分析"分式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分式的值为零的学习",并以此说明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MPCK。  相似文献   

3.
卡尔维诺的微型小说《孤独》最能体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在极小的篇幅中通过"黑色幽默"式的轻松描写,透出了现代人的"荒诞"处境。它的"荒诞"是通过混淆彼此的对立、表现行为与情感的无意义,并在最终因"对立"的消失从而"一切均为虚无"的描写当中来展现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Leech《语义学》的论述,结合相关内容,归纳出语义学范畴的“无意义”,结合汉语用例,讨论不同层次上的“无意义”,指出意义是由人类赋予语言符号的,不存在绝对的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桴斋 《上海教育》2014,(30):68-69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在他的名著《意义的逻辑》(Logique du sens)一书中曾经替《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作出一番哲学阐述。他区分了深度与表面:意义有其深度,但小女孩无意义的历险保持在事物的表面;通过吃吃喝喝造成的变大、变小,不再有着实体作为标杆,不再有更深的、确定的意义。这种无意义没有深度,故不成为反讽,  相似文献   

7.
意义感的丧失是当代人面临的严重的思想病症之一,其实质是人们缺乏价值感导致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存在空虚,而非情绪疾病或心理困扰。现代科技的负面影响以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流行、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失衡与疏离、自我实现度的低级化等是导致当代人意义感丧失的主要因素。"无意义"之思想病症并非不可疗愈。治疗"无意义"之思想病症有多种精神资源与突破进路。其中,儒家文化是难得的精神资源,而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既是劳动者发现和获得生命意义的实践路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发掘的"无意义"之思想病症的治疗路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张洁《无字》,对进一步确立张洁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很有意义的.张洁在《无字》里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使用大量隐喻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念、思想和情绪.本文主要分析张洁如何通过能指如"篮筐"、"窗"、"擦洗餐叉""无字"去隐喻所指,含蓄描绘了一家三代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并赋予了象征寓意,从而把握《无字》文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本质上不是专门论述音乐的属性,而是通过声无哀乐这一命题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其"声"除含有音乐的意义外,还包含着自我以及与自我相融合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0.
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当中,哲学形而上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主人公特蕾莎和托马斯在灵与肉、"轻飘"和"沉重"的生活当中一直反复踟蹰,虽然二者对于灵肉和生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两人均走在同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命之路上,因此"在路上"也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重要主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从简单介绍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入手,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探究该作"在路上"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无友不如己者"是《论语》章句集注中引起争议最大的话语之一.文章参阅历来典籍关于此句的阐释,通过分析孔门儒家精神、推敲原句逻辑意义以及在《论语》文本内进行互证等方法,将有关"无友不如己者"的诸多注释加以分类、解析和排除后,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围绕"轻与重"进行描述的作品,其中涵盖诸多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和梦的描写正符合弗洛伊德主义对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蒙莎 《中学生百科》2012,(18):57-58
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全部著作里,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恐怕要数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重在描绘人物的心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尤其喜欢"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细节,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写出在这个浮躁而有些荒唐的世界中的人的尴尬境遇。而略带嘲讽的笔调则使  相似文献   

14.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两文,均关乎《鸿门宴》末句“立诛杀曹无伤”之“诛”: 一是李鸿川、居子良《透过语言表象感悟深层意义》。该文所呈现的“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开门见山道:“同学们……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卡尔维诺的微型小说《孤独》最能体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在极小的篇幅中通过“黑色幽默”式的轻松描写,透出了现代人的“荒诞”处境。它的“荒诞”是通过混淆彼此的对立、表现行为与情感的无意义,并在最终因“对立”的消失从而“一切均为虚无”的描写当中来展现的。  相似文献   

17.
不朽在人类的生存境况中,有着无数种的可能性,因此便有了人们对不朽可能性的追问与意义的探究。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朽》正集中追问了这个问题。小说以不同个体对"不朽"的态度为主题,将现代语境下的"不朽"与历史意义上的"不朽"相交织,让读者去探寻不朽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8.
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结合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意义相等,功能相似",分别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通过揭示这三种意义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和得失,旨在找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汉英翻译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不朽》中精心营造了三重世界:虚幻世界、镜像世界和现实世界,从而呈现了世人对于不朽的各种追求,指明了人类的存在本质。并通过阿涅丝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世人指明了一条走向"自我存在"的道路,唤醒了人类对自身历史发展的反省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嵇康与其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为研究对象,将视角置于对嵇康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的分析,从《声无哀乐论》创作的重要背景入手,揭示在魏晋易代之际,嵇康内心深处思想上的痛苦、矛盾与转化。通过这种转化的实现,阐述笔者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屡次出现的被后世称为"诡辩"观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