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里馆     
【讲解】夜,明静的夜,大空中没有一丝云,只有那轮皎洁的月,似乎清得透底,能望见“月宫”前的桂花树;月光自然的洒下来,轻轻地罩在大地上。这样的月夜,我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  相似文献   

2.
3.
王维“辋川诗”之《竹里馆》,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以王士祯“神韵说”的三个层面对其加以品读,我们更能体会作品“兴会神到,天人圆融”之美,同时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神韵说”的精髓要义。  相似文献   

4.
5.
唐代诗人如繁星丽天,除了李白与杜甫这种灿烂的北斗星,王维,应该是其中最为明亮的一颗,或者说最为明亮者之一。不然中国诗史上就不会流传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与王维"诗佛"的美称。他们三人,宛如盛唐诗坛的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王维思想及生活道路的了解,可以发现,《竹里馆》一诗表现的并不是隐者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而是作者以“独坐”竹林“长啸”“弹琴”的阮籍自况,表达的是诗人一种潜隐心底的沉郁与孤愤。  相似文献   

7.
李应玉 《学语文》2003,(4):37-37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东坡志林》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那优美闲逸的山水诗历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而他早期的一首抒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流芳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诗的巨大艺术魅力就在于奇巧的构思,凝炼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思亲怀乡之情。  相似文献   

8.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北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由于他正直敢言,所以屡遭朝廷贬谪。这首诗就是诗人被贬商州时所作。诗歌既表现了对当地乡村风光的喜爱,又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蓟当时属幽州.故称幽州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古人:指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如战国时代在幽州台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等。来:指未来的贤明君主。念天地之悠悠:念,想。悠悠,辽阔空旷。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悲伤地、凄凉地。涕。眼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徐志摩最后一篇诗作的解析,熟悉了解了徐志摩的经历及其思想情感的变化,可知它不仅是徐的人生写照,也是他诗歌艺术的转折升华点,诗中哲理思索、对比意识、想象和幻想的运用使时空意识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原文]2004年5月7日,一张来自四川成都的汇款单,打破了一个家庭的平静——整整30万元,汇给我那已去世多年的外婆。家中的长辈无论怎么回忆,“黄海滨”这个名字都唤不起丝毫的记忆。按照汇款单上的联系方法,我们打电话找到了他——黄海滨。舅舅告诉他外婆已经去世,他当时就在电话那头失声痛哭。无论舅舅怎么问他是谁,话筒里传来的只有哭声。后来再打过去,已无人接听。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之苦的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在词中诉说了自己的孤独寂寞,表达了急切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li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花生,我国现代名小说家、散家。《面具》是他的一首散诗,虽然短小,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通过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开拓进取,成功就会来到身边;贪图安逸享乐、惧怕风险,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5.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相似文献   

16.
[原文] 五位丈夫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假设你和母亲、妻子、儿子同乘一条船,这时船翻了,大家都掉进了水里,而你只能救一个人,你救谁? 这个问题很老套,却的确很不好回答,于是--  相似文献   

17.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这首《鹿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为历代的人们所喜爱。不过,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  相似文献   

18.
辛艳 《学子》2004,(5):52-52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笃信佛教,其诗歌也充满了禅佛意趣。  相似文献   

19.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 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先驱,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西洋油画和音乐,是把油画艺术、钢琴和话剧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曾尝试把西洋名曲填上自己的歌词演唱,这首《送别》就是根据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母亲》填写的。  相似文献   

20.
舒婷1977年3月发表《致橡树》,四年后又有《神女峰》面世。《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