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写作、编辑、排版的工具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出版部门。计算机自动文字校对软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工校对工作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状况,也为改变传统的人工校对模式,实现文稿的自动校对,提高校对质量,把校对人员从大量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中文与西文有很大的差异,汉语词与词之间无明显分隔,词的切分具有很大困难,目前所使用的软件均无法达到独立完成书稿校对工作的能力。因而应将汉语校对系统的功能定位于人工校对之外的辅助工具,计算机校对以词语检…  相似文献   

2.
在中文文字处理中,录入、编辑和排版都已有相当成熟的电脑应用系统,唯独“中文校对”这一中间环节还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并已成为新闻、出版、办公文印等领域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传统校对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辅助汉语校对系统北工大计算机学院信息所人工智能研究室一、计算机辅助汉语校对系统能做什么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普及计算机的使用,其中使用量最大的则是文字处理、汉语文字处理中,录入、编辑和排版已有相当成熟的系统,唯独校对这一中间环节尚需人工完成。校对工...  相似文献   

4.
胡晓强  黄晓红 《编辑学报》2012,24(3):242-243
根据对10本使用过计算机校对软件的中文科技类书刊的检查,发现有8种错误没有被计算机校对软件查出。据此讨论在辅以计算机校对软件的条件下,为保证出版物的编校质量,编辑校对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方面。认为只有校对软件与人工编校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校对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编中文字校对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新华社对自己新闻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中文文字校对工作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中文校对软件已成为新闻信息化中协助校对人员的常规工具,但校对效果却差强人意。利用中文稿件数据库资源,实现校对软件与新闻语料库协同工作,探索智能校对方向可有效弥补校对软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校对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校对的优势︽水利水电快报︾编辑部傅湘宁笔者通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发现,市场上已开发的一些校对软件,如“方正金山中文校对系统”、“文捷校对系统”、“唐氏校对系统”、“黑马文字校对系统”等,对期刊的校对工作大有裨益。可利用上述软件提供的用户词库、常见错...  相似文献   

7.
提高期刊电子文稿校对质量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电子文稿,即作者以磁盘、光盘、电子邮件等形式,投寄给编辑部可直接用电脑打开并处理的文稿.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版社和期刊编辑部的来稿中绝大多数是通过电子邮箱收到的电子文稿.电子文稿的出现,使出版工作省去了文字录入环节,简化了校对环节,同时使编辑人员对文稿的字数统计、删改取舍等更为便捷,无疑使编辑校对工作更加省时省力,为提高编校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校对软件的出现是好几年以前的事情了。在人工校对之外,辅以计算机校对(运用校对软件校对)的确可以查出一些字句的错漏,达到进一步提高文字编校质量的目的,相信已被业内的大多数人认可。可是迄今为止,出版单位真正运用校对软件辅助人工校对的还是很少,是软件开发销售商们宣传他们的产品的力度不够吗?不是。事实上他们总是利用各种场合推介他们的产品。是大家不了解、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吗?笔者认为也不是,因为了解和使用一个校对软件是简单的事情,既烦且累的校对工作也由不得他们把新生事物拒之于门外。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校对软件的推广应用呢?笔者认为这里面有软件本身和与之相关的问题,也有软件用  相似文献   

9.
沈志刚 《新闻窗》2009,(4):32-33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出版也由纸媒出版物扩展为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一个全新的出版形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作为直接影响公众的传播载体,最早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工作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完成,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照排、校对工序。实现了报纸快捷迅速出版。然而,随着采编出版方式的变化,校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文字校对工作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言处理系统因巨大的技术困难而不可能代替人工作,对这类系统功能定位过高危害了汉语处理产业的发展。本文对于汉语处理的一个分支——汉语校对系统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期望机器减少人的校对工作量是不现实的,但在人工校对之外辅以机器校对确能提高文字质量。机器应以词语检查为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与人的校时互补,并应充分发挥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海量的文献资料如何快速录入计算机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通过对键盘录入、手写录入、听写录入和扫描录入四种文献数据采集方法的比较,提出了扫描录入是海量信息处理的唯一选择;其次,对扫描录入技术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最后,提出了OCR数字化处理工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即通过文字自动录入、流水线管理、质量控制和员工管理、系统管理四大功能实现海量文献的数字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等现代技术使编辑出版工作告别了"铅与火"、"纸与笔",走过"光与电",进入"0和1"数字化时代。出版数字化的特征之一就是电子文稿化。电子文稿使出版工作省去了文字录入环节,简化了校对环节,同时使编辑人员对文稿的字数统计、删改取舍等更为便捷,使编辑校对工作更加省  相似文献   

13.
李艳 《编辑学报》2015,27(3):236-238
分析了计算机的应用给科技期刊的校样带来的问题,如录入差错、系统变换差错、改样差错、编辑疏忽造成的差错.为降低差错率,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在审稿、排版、一校及互动校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海量文献关键词标引的巨大压力,文章构建了用于海量文献关键词标引的计算机辅助加工系统,对标引数据预处理规范、自动标引核心工作区和人工标引校对平台进行了具体阐述。文章采用数据测试方法确定了自动标引软件,在单一软件不能满足标引要求后探索了多种机标结果后处理方式提升机标质量,最终由人工标引校对平台保证海量文献关键词标引质量的同时,将机标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反馈给软件设计和词表维护,保证了计算机辅助加工系统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由于校对要求的不断变化,导致校对工作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基于此,文章提出人机结合校对模式在图书校对中的应用研究。考虑到校对工作的复杂性,利用静态分解策略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独立校对任务,并以适应度为基础构建了任务间的协作机制,通过机器学习提取机制中发生改变的校对目标,并通过人工核对的方式确认改变的准确性,实现对机制中校对目标的更新处理。在此基础上,匹配待校对文本与校对目标,当匹配度达到[0.65,1.00]区间时,计算机对其进行自主修订,对非自主修订区间的内容,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校对,并将最终的校对结果作为计算机校对学习的数据,实现校对机制的更新。测试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校对结果的准确性可以达到94.2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张睿 《出版参考》2018,(5):71-72
对于出版单位大多重编轻校,以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校对软件的不断发展,是否会对人工校对带来冲击呢?本文主要.从校对工作的方法上阐述编辑与校对的不同,以及人机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广西大学图书馆自1994年4月起引进广西高校、公共、科研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软件始建中文书目数据库,即在采集回溯性书目数据的同时对新购入馆的图书按该系统提供的数据格式进行计算机编目.随着大批量回溯性书目数据的录入,校对修改及新书目的不断积累,建库工作达到一定规模后,相继开通了采访子系统和检索、流通子系统.  相似文献   

18.
广西大学图书馆自1994年4月起引进广西高校、公共、科研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软件始建中文书目数据库,即在采集回溯性书目数据的同时对新购入馆的图书按该系统提供的数据格式进行计算机编目.随着大批量回溯性书目数据的录入,校对修改及新书目的不断积累,建库工作达到一定规模后,相继开通了采访子系统和检索、流通子系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出版业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目前,不仅在出版过程的印刷部分从文稿录入到制版用软片的输出已实现了电脑控制的自动化,在文稿校对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据新近出版的《印刷信息》的有关报道,西安多媒体技术公司又采用目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研制出了又一种新型的中文自动校对系统。该系统功能更加完备,主要包括了10个方面:1)自动纠错;2)自动阅读;3)即打即校;4)直接修改;5)二次校对16)两校对照;7)记录存储;)联网传输;9)量化管理;10)系统保护。  相似文献   

20.
李娜 《出版参考》2015,(9):33-34
盲文出版不同于其他出版行业,其公益性决定了它的性质、定位和出书范围.在实际工作中,盲文出版秉承行业相关规定,再结合其特殊要求,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型,完善《盲文录入校对考核办法》,改进盲文图书的录入、校对质量,提高出版图书的速度和种类,并且紧密联系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PDCA管理模式下的往复循环,以此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