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一册第七章第六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演示实验是:悬挂的小球在摆动中,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详见教材129页)。但此实验只简单定性地表明小球在摆动中机械能守恒,但并不能作定量验证。  相似文献   

2.
1 内能做功演示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三章“二、内能的利用” ,安排了如图 1a所示的演示实验 ,该实验虽然简单 ,但实验现象是瞬间的突发性 ,教师在演示过程会出现不安全感。为消除这一恐惧心理 ,使实验现象更可观察 ,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装置如图 1b所示。图 1(1)本实验装置的特点 :①变突发性的瞬间实验现象为持续性的缓慢实验现象 ,延长现象可观察时间 ,消除不安全因素 ,有利于学生观察。②实验现象与第一册第十四章“功的知识”扣合更紧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运用。③可演示机械能的转化。④制作材料普通易找 ,一般实验室都…  相似文献   

3.
势能演示实验的改进韦建明(广西天峨县中学547300)初中物理第一册188页8—11图弹簧具有势能演示装置的缺点是:不易找到合适的材料,操作不方便,演示时间长.木人用实验室原有的器材对这个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效果很好.取一支28mm×28mm的试管和一...  相似文献   

4.
如果物体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而物体的动能、势能的代数和,就是物体系统的机械能。若要验证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必须在满足守恒条件的前提下,比较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关  相似文献   

5.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 )图 1 ①下平行导轨 ;②上平行导轨 ;③方铁氧永磁体 ;④带斜面的底座 ;⑤纺锤形导管2 仪器特点及用途( 1 )特点本教具原理正确 ,既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整体由三部分分体装置组合而成 ,能分能合 ,可见度大 ,能鲜明地显示实验现象。取材容易、结构简单、便于自制和操作、造价低廉。( 2 )用途①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左手定则 ) ;②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右手定则 ) ;③演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往复运动 ;④演示电能和机械能的连续相互转化现象。3 制作材料方块形铁氧永磁体 1个、直…  相似文献   

6.
(1)特点:装置外形仿机器人。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转化为观察杠杆失去平衡的现象,并配以红灯或绿灯的亮与灭来加强实验演示效果的激发作用,充分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此演示器实验原理简明易懂,携带方便。  相似文献   

7.
一、仪器装置图 (图 1所示 )图 1  二、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 :本教具直观、可见度高、携带方便、可以定性说明电流做功 W与 V、I、t的关系、充分体现电流做功的特点。2 .用途 :(1)演示电流做功 (初中第二册第九章第一节 )。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获得电能转动起来 ,从而说明电流做功 (另配演示电压表和电流表 )。(2 )演示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高中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过程中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说明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任何形式的能转化为别种形式的能时 ,总的能量都是守恒的。 …  相似文献   

8.
在讲授高中物理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斜面实验)和他的推论的教学时,由于没有仪器演示,学生难以理解,同时,结合初高中物理有关动能、势能的教学需要,我制作了该演示器。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 (也包括过去使用的其它版本 ) ,在研究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 ,所给出的滚摆示意图及实际应用的滚摆 ,摆的边缘都很厚 ,且中间往往还打了些孔。如图 1( a)图 1理论和实践证明 ,使用以上形状的滚摆 ,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由于滚摆的边缘厚 (尤其是中间还打有一些孔 ) ,在滚摆升降及转动过程中 ,受空气阻力很大 ,致使能量损失较多。所以 ,在实验时 ,滚摆的第一次上升末 ,就远远达不到下降时的起始高度。为了减少空气对滚摆的阻力 ,增进实验效果 ,结合教学实践我对滚摆的外形进行了改进 ,现简述如下 :改造从两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0.
该教具是为无机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的课堂演示装置,见下图。其特点是可挂在墙上直接在教具挂板上进行原电池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教师的演示操作。该演示教具优于经典原电池实验之处是利用纸上点滴的方法进行原电池实验,因此节省了药品和仪器,同时操...  相似文献   

11.
(3)仪器结构紧凑。所用元件少,各部分器件独立性强。由于采用多对磁钢组成磁吸附式演示光屏,更具有组装简单,调整方便,易用的特点。观察实验现象时,导轨能在底座上按任意方向转动,可以让不同角度的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重复性好,观察的现象及原理图形与教材吻合。使用时不必做其它附加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物理课本中 ,无论是第三册的“选修本”、“读本” ,还是第二册“试验课本”的章节和习题里 ,都有关于“旋转磁场”的内容 ,因为它是“电磁感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原理。它既是教材的重点 ,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都要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实践中发现 ,按照课本中图示的方法进行演示有两个弊病 ,其一 ,磁铁旋转时 ,看不清线圈也随着磁铁转动。其二 ,学生会误认为是磁铁转动时的风把线圈给吹动的。所以使实验效果不佳。为此我把此实验装置进行如下的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见图 1。1 改进方法与用…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第二册十章五节图10—28所示“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演示实验装置,当电源用6V蓄电池时,不管选用什么螺线管,弹簧和铁块,由于倔强系数小的弹簧所挂的铁块小,而能挂较大铁块的弹簧,则倔强系数大,所以灵敏度低。因此,在实验中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力,相对于挂铁块的弹簧来说,作用力就很小很小,以至于弹簧的变化几乎观察下列,无法演示。为此,我们改进如下。 第一种改进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A表为演示电表直流电  相似文献   

14.
关于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实验演示器 ,教材及参考书都有图文介绍 [1.2 ] ,为提高实验成功率 ,有许多教师对其进行改制[3 .4 ] 。笔者以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基础 ,对该实验装置略加改进 ,使实验更简单易行 ,现象直观明显 ,成功率高 ,可见度大 ,而且能完成教材中电和磁部分的一系列实验 ,效果很好。用该装置演示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及简易直流电动机原理 ,均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与教材实验设计思路也相吻合。现简要介绍如下 ,谨供同仁共酌。一、结构该演示器主要部件包括 :1.木制小桌 (或木板 ) 2 .铝合金导轨 …  相似文献   

15.
现行初中物理关于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有两个演示实验,实验1演示的是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效果明显,易于操作;而实验2演示的是物体(空气)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虽然简单易行,但现象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容器中应该出现的雾不易清楚地被观察到。为此,我对此实验装置作了改进,现简述如下:一、装置的制作取一个较大的高橙瓶(或矿泉水瓶),在它的中下部开一小孔,装上自行车轮胎上用的气门装置,瓶口处用一软塞塞上即可。如图所示。  二、使用方法在瓶中装上少量温水,水蒸气能在瓶壁上形成雾状物,把软塞塞上。用打气筒通过气门向里…  相似文献   

16.
演示实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成功的演示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结合铜和硝酸反应这一演示实验,从实验设置的目的,实验方案的改进和实验现象的剖析三个方面对演示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力演示实验 ,主要是研究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导线中电流方向的关系。原演示装置 (图 1)是用弹簧把一段直导线 AB水平地悬挂在蹄形磁铁的两极间 ,设法使导线 AB只能上下移动 ,不能左右移动 ,电流经弹簧引入导线 AB,慢慢转动磁铁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图 11.磁场方向跟导线 AB中的电流方向的夹角不断变化时 ,载流导线受到的作用力是否变化 ?2 .载流导线在磁场中何时受到的作用力最大 ?何时受到的力最小 ?用该装置做课堂演示实验 ,要使学生看到通电导线受到力随θ角变化的情况 ,和在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18.
《教学仪器与实验》1990年第6期发表了张旭、李延昌同志的《共鸣演示与声波测定装置》一文,文中对传统的演示空气柱共鸣现象的装置加以改进。主要是用喇叭作为声源代替音叉进行实验。因此具有声音较强;实验过程声音不衰减;声音频率容易分档改变等优点,给实验带来方便。但此装置仍采用水位的升降来改变共鸣空气柱长度的传统作法。为此,本人对这一实验装置又进行了改进,现简述如下,供参考。 改进后的共鸣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以均质圆柱刚体在斜而上无滑滚动为例,讨论静摩擦力在圆柱刚体平动动能和绕质心轴转动动能转化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中的向心力一节 ,是教材中的重、难点。向心力公式F =mγω2 的确立是很抽象的 ,难理解。为提高该演示实验装置的直观性与可信度 ,我根据自己的体验对该演示装置进行了改进。1 设计思路特点(1 )以往的装置 ,采用手转动 ,转速不易掌握 ,可信度差。在本装置中我采用了单相异步交流电动机 (可用吊扇的电机 )做为动力 ,最大转速为 75 0转 分 ,不是太快 ,且可调。(2 )演示实验中共涉及三个量 :m、γ、ω ,必须保证其中两个量不变 ,改变另一个量。提到不变 ,应该是绝对不变 ,但是实际情况很难做到 ,只能考虑把半径的变化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