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豪 《新闻爱好者》2006,(10):40-41
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是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括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的价值和影响力隐性采访有其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价值)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隐性采访能充分保证舆论监督的进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知政权。知情权,首先是前美联社社长肯特·库伯在1945年提出来的,它通常指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它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权利的基本前提。新闻舆…  相似文献   

2.
傅海 《新闻传播》2004,(3):61-62
隐性采访有着巨大的社会功用,它作为显性采访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满足了大众的知情权,特别是满足了一些显性采访难以了解的非常规事件的知情权。隐性采访可界定为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诉采访对象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事  相似文献   

3.
采访权是一种新闻传播主体应该享有而尚未成为法定权利的习惯性权利。采访权源自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既是一种社会权利更是一种政治权利。采访权既是记者开展采访这一职业活动的法律前提,也是报道权、传播权、评论权等其他职业权利的基础,具有公众权利、约定性和广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众享有言论、出版等自由.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是民众及时、充分获取有关公共事务等各种信息的主要通道,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公民知情权的延伸. 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这可以认为是关于记者职务权利的初步表达.  相似文献   

5.
知情权与新闻采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情权”是公民对国家重要决策、政府重要事务以及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与其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它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知情权的落实离不开新闻报道、信息公开权等的配合,其中,新闻媒体是公众知情权的维  相似文献   

6.
刘晓峰 《记者摇篮》2005,(11):40-41
记者的职业地位是被社会公认的.因为人们要通过传媒达到自己获知即了解外部世界的需要,这样。记者的采访权就理应受到社会及相应在机构的准许与保护。因此,当记者在满足人们知情权而行使采访权时,这种采访权也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知情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变相行使与相应延伸。每个人的身体和五官能够接触的外部世界是十分有限的。而传媒是人体的延伸,这样记者的采访权就是一种放大了的公民间自由交谈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是为公众而行使的。正因为如此,它是不能被剥夺的。但是记者没有也不应该拥有个人的特权.如果个别记者以采访为特权越出法制界线,他就会被剥夺相应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新闻采访是大众知情权的根本保证,能够体现居民主人翁地位。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记者的采访权进行肯定。但是,记者的新闻采访权一直都被认为是在宪法允许内记者享受的自由权利。因此,积极对新闻采访的知情权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证居民的知情权以及言论自由权得到展现,还能使居民更好地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  相似文献   

8.
段丽娜 《新闻窗》2010,(4):46-47
采访权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它源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是公众知情权的一种表达方式。新闻采访权行使的好坏。直接关系公众社会知情权的实现。在“新闻法”还未出台和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取得长足进步的当下,深入研究新闻采访权的权利性质,对于新闻采访权的权利保障及其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翟娜娜在《中华新闻报》第241期上报道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厅长杨立新在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的发言,杨厅长说,隐性采访是一种手段,起码应该是不违法的。它是法律所没有特别禁止的,就是可以做的,但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列举了进行隐性采访时可能会发生冲突的权利,如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信用权和人格尊严等。他指出,在隐性采访引发的法律纠纷中,记者可以用几个重要的抗辩事由来保护自己,如:公众的知情权、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一定限制、新闻性等。隐性采访不违法但受限制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在我国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但是隐性采访在公众的舆论监督和知情权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公众认可新闻媒体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法律纠纷,隐性采访如何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成为了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隐性采访方式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之间的有效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体在被赋予重要权利的同时也对公众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其中一项重要的义务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等,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府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职业有相对特殊性。在工作中,他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受公众委托,代表媒体工作,代表公众实现新闻自由和知情权。特殊的职业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职业权利与之匹配,以更好地履行职责。记者的职业权利在宪法中虽无明文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记者的职业权利不存在或者没有法律效力。记者的职业权利带有习惯权的性质,宪法的相关规定在逻辑上为记者的职业权利提供了支持。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创办新闻事业的自由,报道消息的自由,发表意见和批评的自由。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相似文献   

13.
在广义的议程设置中构建"真实"的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存在严格区别.另外,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将其局限于大众媒介、公众事件和公众范围内.本文通过对这些传统理论进行思考提出了是传播而非仅仅是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议程设置对于"拟态环境"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个人层面而言,在议程设置构建的是真实的"拟态环境"等三个层面的结论,扩展了原有的理论范畴,并且简述了这一新结论对现实的效用.  相似文献   

14.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争议问题。隐性采访的问题涉及法律、道德.也关乎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与社会责任。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明察”互相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不可避克的途径,也是揭示新闻真相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的舆论监督活动中.新闻媒介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利.具有很大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本研究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  相似文献   

17.
记者有采访权,而公民也有隐私权.记者在采访中侵犯公民隐私权而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如何避免冲突,使二者的权利尽可能协调,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或日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由来已久,中外皆然.笔者多年观察这种冲突的发展脉络,找寻缓解或平衡这种冲突的途径,认识到这种冲突的本质,实际是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公民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以及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等一系列基本宪法权利的冲突.我以为,这绝非一个什么文件、讲话精神或临时性通知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业界研究灾难新闻报道伦理问题的多,探讨法律问题的少,研究受众知情权的多,分析灾难当事人人格权的少,本文从权利冲突人手,旨在探讨灾难新闻报道中灾难当事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与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受众的知情权等发生冲突和如何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毅 《今传媒》2007,(11):69-70
知情权(RIGHT OF INFORM)又称为知晓权、知的权利.知情权是由美国记者库坦于1945年前后率先提出的.作为一种理论的提出,"知情权"针对的是个人有了解政府行政情况的法定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微小了,无法顺畅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大量信息,所以报刊等大众媒介就有义务帮助个人实现这种权利.西方的一些主流媒体,尤其重视将"知情权"作为其展现新闻自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