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传统丈化中,“九”之所以被人们所崇尚,成了神圣之数,。“九”这个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庄严雄伟,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统治者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位置。  相似文献   

2.
晴空一片云(上)孙礼敬本栏目主持人:司则美好的人生,会有千万条的路可以走。而在我33年生命旅程中,却没有一条路是我自己走过的。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刚刚学会走路,和很多小朋友们一样,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该上托儿所啦!”每天清晨都是爸爸妈妈把我叫起床,送...  相似文献   

3.
礼敬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统一。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恭敬态度,即内在情感的表达;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表现在相应的行为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时代与国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需要在世界上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朱红珍 《教师》2019,(4):45-46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奋斗中形成的智慧结晶,礼敬文化始终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行为典范和内在素养的集中写照。而语文教学工作担负着传承优秀礼敬文化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礼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能够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增强学生的人文气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为现代化的优秀人才。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礼敬文化传统传承的意义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语文教学中礼敬文化传统传承的方法,为全面有效地提升礼敬文化传统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效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拜”,本是表敬的礼节:跪坐在席上,平伸双手至胸前,手掌向上,头低到手。《荀子·大略》:“平衡曰拜。”杨倞注:“谓磬折头与腰如衡之平。”作拜访义,指登门答谢对方馈贻。《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6.
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说:纯粹是拿着“老九”开涮,玩“士”不恭!看官错了!毫毛不是鸿毛,它历来是褒义词。两大款斗富,甲说:“我吐口唾沫能淹死你!”乙说:“我拔根汗毛就比你的腰粗!”你看,这毫毛不就是财富的代名词么?孙悟空是当然的古今中外一号英雄,它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一不是抡金箍棒,二不是七十二变,而是第七十三变——毫毛之变。每当老孙不敌之际,他就拔一撮毫毛,吹一下——“变!”得,一群小孙助战,无往而不胜。你再看,这毫毛甚是了得!所以,见了毫毛应该是礼敬三分!  相似文献   

7.
<正>一据考证: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约1万年),人类大脑进化,有了抽象思维能力。这个时期,先民开始对自然现象、以及千奇百怪的“物”,产生了敬仰、畏惧、疑惑、惊恐等复杂情感,渐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信仰形式———将某种动植物及山水泉石等特定物体,视为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它特殊关系的偶像而礼敬膜拜;而这些“动植物及山水泉石”,便成了该氏族的“图腾”。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做好"四个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9.
古代跪拜礼摭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坐姿是双膝着地跪坐,表达礼敬即在跪坐方式上进行.凡拜必先拱手,即双手合抱在胸前,左手握住右手.“空首”又简称“拜”,动作是跪坐、拱手,再低头到手上,与心平衡.因为头低到手上,所以叫“拜手”;因为头不到地,所以叫“空首”.“稽首”是跪而拱手下到股前地上,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顿首”是跪而拱手到地,头急遽伸下,以额头叩地,又叫“稽颡’、“颡’.“空首”是男子的常礼,“稽首”为拜礼中最恭敬的礼节,“顿首”表示哀恸之五和特别崇敬之意,用于凶丧非常之事.  相似文献   

10.
“特色”即“与众不同”,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和不同。因为有了同,才有了继承发展:因为有了不同,事物才向前发展。这个不同,就是事物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特色”。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所学校也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12.
乔金霞 《辅导员》2010,(12):18-19
“历史是一条线,地理是一个面。”这是前人的学习经验。其实历史不仅有时间之“线”,它也有地理之“面”,人物之“点”,系统之“体”。因此,历史教学须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灵活、恰当,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乡饮酒礼是传统中国较为盛行的一种敬老、宾贤礼仪。在统治者看来,"乡饮酒礼敬老遵贤,敦序长幼之节,申明朝廷之法,其有关于礼教甚巨"[1],具有较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华侨是一个具有“二重角色”的海外移民群体,“华侨”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其不同的内涵。鸦片战争前大都是用“唐人”、“贱民”、“化外颓民”等称呼华侨,后来又有“猪仔”、“苦力”、“华工”等词语。当前对于华侨的含义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本认为,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承认双重国籍,使得移居海外的人中具有中国公民身份比例大幅度减少,因而“华侨”一词已逐渐落后于时代,应该以“华人”取而代之,或将两合称为“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15.
李光 《职教论坛》2004,(12S):55-57
“技术和职业教育”这一术语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国家组织往往有不同的称谓。传统的提法是“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科文组织一直采用“技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开始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程晋宽 《教育导刊》2006,(11):57-58
当今是一个“后”时代,充斥着诸如“后现代主义”、“后实证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哲学流派。在这样的“后”时代语境里,人们对“学校是什么”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因此,各种不同的概念五彩缤纷,各种不同的言说意味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管理假设,意味着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学校组织行为,意味着不同的学校化和学校意蕴,意味着不同的学校组织结构和功能,意味着不同的学校形象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对于“赋”“比”“兴”的理解,自古就有不同。了解古人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19.
郁芳 《今日中学生》2006,(11):31-32
汉语的“打”字可接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表达,如“打电话”、“打篮球”等,但同一个“打”字,在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译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关耳 《教育艺术》2004,(1):44-44
“孤独”,汉语词典释为: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其实,“孤独”涵义极为丰富,不同环境、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