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自《老子》一书问世至今,对《老子》的校注、译注、以及论述老子的专著、论文等的数目,数不胜数,这同《老子》书中反映出来的丰富哲学思想无不相关。在老子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其辩证法思想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精华。它完全可以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媲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一是关于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近人对魏源的研究和评论很多,并把他与龚自珍并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魏源的著述面很广,对他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有从他师承公羊学派,而专论其变易思想的;有从他超脱乾嘉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而探讨他对晚清学风影响的;有从他的名著《海国图志》论清王朝中先进人物如何开始放眼世界的;也有就其《元史新编》等著作论元史研究及其历史编纂学的见解的;还有从《圣武记》探讨魏源对清史研究的贡献的,等等。但是通过魏源对《明史》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近代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驱。对魏源的社会改革、经世致用、哲学、经济、文化、学术、易学、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思想作一综述,有利于促进魏源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4.
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 ,其中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变易哲学 ,为历代改革家所重视。晚清社会改革家魏源 ,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帜 ,倡言社会变革。他吸收《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变易哲学以及忧患意识和经世致用精神的有益养料 ,作为挽救危机、变革图强的理论依据 ,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持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哲学史上,辩证法形成最有影响的两大系统:一是儒家学派的尚刚、主动、贵有,开创于《周易》;一是道家学派的尚柔、主静、贵无,开创于《老子》。这两大学派的哲学思想从明(儒家)暗(道)两个方面影响着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各个领域。 老子由于是代表了“小国寡民”的思想意识,他反对剥削(“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治世哲学及启示李怀《老子》作为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系统地阐述了道家的自然观、社会伦理观等学说,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和人生哲学思想,特别是其治世哲学,兴许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1.心灵净化论.老子极力反对功利主义,认为法家以功利主义和法治理天...  相似文献   

7.
试论老子“无名”论中的逻辑思想张彬,时明德目前我国学者对老子“无名”论中的逻辑思想的挖掘与研究依然不够充分与全面,而且褒贬不一,分歧甚大。本文试图联系老子的哲学本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并着意从《老子》一书的真实把握中分析和探讨老子“无名”论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辩证法大体可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辨证法、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辨证法、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辨证法等三种类型,其核心为对立统一。中国古代辨证法的基本精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通的,并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今天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由此引发对民族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大学哲学系的孙以楷教授长期笃志于道家哲学研究,已经出版的《庄子通论》、《老子通论》、《老子外传》、《道德经注释三种》、《道家文化寻根》(合著)等著作早已为人所知,表明了他在道家思想研究领域的诸多成就和贡献。这次他又向学术界推出了六卷本的《道家与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命的智慧──《东方智慧巨人──老子探奥》自序景克宁老子是古代第一位辩证法大师。《老子》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认知的哲学格言。五千精妙,博大精深,邈远眇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  相似文献   

11.
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当下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普遍潮流,党中央在建设全民道德体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与"不争、无私、贵生、崇善"等价值观,对于当代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大力宣传,并在社会实践中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2.
对立面的统一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毛天路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哲学体系,历有争论。但就其《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说《德道经》)这部先秦典籍中包含的较为深刻、系统的朴素辨证法思想,却受到了高度评价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传,老子是...  相似文献   

13.
魏源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周代时势作为其基源,反对将形而上的“道”作为政治理论的直接来源;第二,以黄老之学作为其内核,并将黄老学的起源追溯至上古时期;第三,以悯时救世作为其旨归,认为老子的终极目的是使天下雕琢复朴。魏源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定位具有得失两面:其“得”在于发掘了《老子》的救世价值,提升了《老子》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影响了众多晚清和民初的国学学者;其“失”在于混同老学和黄老学,且仅以当下治理效验作为评判政治思想的标准,未能兼顾施政者之心志。这在魏源所处的时代环境下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中的《解老》和《喻老》篇,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它是我国哲学史上解释《道德经》的第一本论著。在《解老》和《喻老》等篇中,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传统,在解释《道德经》原文的基础上,对老子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魏源作为晚清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都被放置在今古文之争的儒学思想史脉络中考察。但是,魏源虽受今文经学影响,其思想却杂糅了道家、佛家观念而有新的创见。魏源以"经世"思想为枢纽,试图重新理解传统思想中的"体用论",并以老子、《易》之"道"重新充实被乾嘉之学淘空的清儒之道统,进而发扬公羊学的"微言大义"精神。魏源的皈依佛教,并非晚年的消极隐逸,而是其寻"道"之路的自然结果。魏源所强调的净土观念虽然依托于华严宗的理事圆融观之下,但是,却因历史意识的限制,无法将净土思想中的乌托邦性格通过人类世俗历史的脉络加以展开,这也使得他无法像康有为那样,能够借助佛教的净土思想来发展出具有现代乌托邦性格的大同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17.
老子哲学产生于两千七百多年以前,西周社会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老子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一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自《老子》产生后,其流传过程中就变成了被以后的历朝历代的意识形态和学人们肆意篡改和歪曲的对象。还《老子》思想以本来面目,发掘和重新认识这一久远的宝藏,是当今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对老子思想的微言大义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于道家思想的研究历来只侧重庄子,认为庄子的哲学即美学,而对老子的思想则缺乏深入全面的评价,或认为老子的著作只是“兵书”,将其与孙子、韩非归于一类;或认为老子有消极厌世的倾向,是反动思想的代表;更有人认为《道德经》专讲政治上的阴谋权术……如此等等,后人对老子的研究异义极多,老子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谜。实际上,老子一生的著作只是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但它却为道家学说奠定了全部  相似文献   

19.
<正>高中开展"儒道互补"选修课,意义自不待深言。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  相似文献   

20.
本人通过对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作品《道德经》的认真研读,认为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坚守者,一个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者,一个养生之道的实践者,一个无神论的宣扬者……总之,《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