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科学奖金是衡量各国和各组织的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尺度.20世纪前20年诺贝尔科学奖金数的分布情况,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中心从英国向德国转移的明显趋势.德英两国大学对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重视程度的显著差异,以及两国政府对教育国家主义的不同践行,导致德英两国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升降,并最终引起世界科技发展中心的易位和科技基本格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应德国教育部长布尔曼女士和英国教育就业大臣布朗基特先生的邀请,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7月7日至7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对德、英两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与德、英两国教育部长交换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看法,磋商进一步加强彼此在新世纪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事宜。德、英两国均对陈至立部长的访问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作了精心的安排和准备。此次访问,使我国与德、英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访德、英两国的简要情况及主要成果7月7日至12日,陈至…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出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是教育研究领域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运动它的出现与这个时期欧美社会新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刻变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科学与教育关系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欧美教育科学研究运动中一些突出的事件加以划分,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欧美出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是现代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里的初次运用和实践,其所关注的领域和所争论的问题值得今天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讲座制在德国大学的形成,确立了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德国大学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并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大学对德国大学讲座制进行继承和发扬,形成了如今的学系制;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逐渐代替德国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至今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更是效法美国,试图重返世界高等教育领袖地位.借鉴和创新成为德、美两国大学相互影响的基本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中、英两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起因、培养目标以及涵盖的专业领域是相似的,但在教育资源、教育规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展专业硕士教育规模,努力扩大专业硕士教育资源,创新专业硕士教育模式,加快研究生教育立法进程,从而推进专业硕士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据有关资料表明,自参加国际各科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我国选手摘金夺银屡见不鲜。这充分展示了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聪明与才智。然而,在振奋与欣喜之余,人们不禁生出许多疑虑和惋惜:迄今为止,在代表着科技发展最高、最新水平的诺贝尔奖的上千名获奖者中,还没有一位中国公民! 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中国要向世界一流科学水平迈进,争取赢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不容回避的。要实现智力上的奥林匹克--诺贝尔科学…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剑桥大学经历了从古典教育堡垒向科学教育中心转交的改革历程.经过身主进行科学教育的探索、政府督导下科学教育基础的建立、科学教育的繁荣三个历史阶段,剑桥大学的管理、教学体制、教师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剑桥大学发展成为以科学教育为鲜明特色、教学与科研两翼齐飞的世界一流学府.总结剑桥大学19世纪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呈现出世界钢琴艺术蓬勃发展的繁盛局面。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为我国长期以来的钢琴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素材,既包括内容素材有包括演绎素材;此外,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还直接影响着我国钢琴教育中对气韵、风格以及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K-12学生的工程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从中美两国K-12工程教育的理念、教学内容、课外科技活动,以及K-12工程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衔接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K-12工程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一些革新,如艺术和科学学科得到重视,加强了基本学术能力的训练,开始注重新生研讨课程,提高了通识课程的学习标准以及增设了全球研究课程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