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新闻通讯》的忠实读者,从1984年起我就和《新闻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新闻通讯》有两大特点: 一是它栏目多、内容丰富,能满足多层次新闻工作者的需要。如“新闻业务研究”、“编辑札记”、“老记者谈优良传统”等,这些栏目对专职新闻工作者比较适宜;又如“企业报园地”、“企业报总编谈甘苦”、“地市县报园地”等,这些栏目对企业报和县市报的编辑记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入水深者得蛟龙".对于企业报记者而言,这水指的就是基层,企业报记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才能抓到"活鱼".不深入基层,光靠漂在上面就不能了解具体情况,不可能发现,不可能积累,最终会失掉新闻报道的源泉.深入基层是企业报记者最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就生长在企业一线,与基层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3.
1990年10月4日至9日,《经济消息》报记者杨延文、聘用人员粟和平等人,以《经济消息》报驻重庆记者站记者名义,到华蓥地区军转民生产照相机和镜头的永光、红光、明光、金光、华光五家光学仪器厂,进行“产品质量追踪采访”,了解人民日报1990年5月公开的对国产照相机质量抽检结果后,工厂采取了什么措施抓质量,有什么成效。他们每到一厂都以记者站“资金困难”,“要召开大型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4.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企业报发展很快,已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在众多的企业报中,办得生动活泼、深受读者欢迎的为数不少,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报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简报、会议专刊式的现象还比较明显。有的读者不客气地评价为“浅、薄、碎、轻——小家子气”。当然,这些企业报办得质量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员新,经验少;资金紧,条件差;活动范围小,报道面较窄等。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企业报编辑记者中,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往往因小而自卑,办报缩手缩脚、小里小气,缺乏一种“大家子气”,所以报纸办不出“大气势”。  相似文献   

5.
当了几十年专业报记者,我越来越感到如不重视知识结构,经常调整补充新的知识,开阔视野,路子将会越走越窄。时至今日专业报记者要尽快突破“专”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批评报道(或问题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记者手中的“重武器”。但许多记者却因此而招来不少麻烦,令他们十分头疼。尤其是企业报记者,他们把批评报道看作一块热红薯,想吃,但又怕烫手。其顾虑有两点,一是怕得罪被批评单位领导,给以后的采访造成困难;二是怕影响被批评单位的正常工作。这些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企业报记者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如果批评了某单位,而这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不明事  相似文献   

7.
朱末 《新闻三昧》2004,(1):32-33
笔者结合自身近二十年的企业报实践,深深体会到当今企业报记者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素质。——企业报记者应具有较强的交际和接触能力。企业报记者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同企业的“血肉关系”。在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记者大都土生土长,对于中央、省里的决策、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比起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来,有一定的“时间差”,那么,县(市)报记者,能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只要勤于思考,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多到第一线去,抓住“偶然”机遇“射门”,也是可以“破门”写出好稿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间,我们《安阳日报》对工业、商业双增双节活动已作了一些报道,我忽然想到,专门从事废旧物品收购加工部门还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呢,应该去看看。第二天,我骑车来到安阳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先后与经理和业务人员交谈,了解了该公司的概况。在采访中,许多同志对记者的来访表示惊讶,说:“哟,报社的记者,也能到俺这收破烂心地方看一看?”经了解,好多年来,这个单位的工作从来没有上过报,难怪他们有此感慨。听到这些,我深感内疚。采访基本结束时,我去厕所,猛抬头发现这个公司临街楼上边写着“废旧物资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报是企业的耳目和喉舌,同时亦是企业的窗口。在企业的经营、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报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出版期较长、时效性差;思想性较浅,内容较空;缺乏新闻指导性和可读性;从而影响了企业报的宣传效果。如何面对实际,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围绕企业,积极努力写出富有新意的新闻稿?联系到企业报周围都是一些“土记者”的具体情况,我觉得应该念好“看、访、查、寻、抓”五字经。 一、坚持“三看”,摸清情况,了解全局,勤于“号脉”,  相似文献   

11.
有些通讯员,对大报记者报道过的题材,从不敢问津,觉得人家记者都写过了,咱还能写出个啥。我觉得,这种自卑感要不得,记者的素质一般比通讯员要强,但是他们也有弱的一面,也有忽视的地方。我的体会是,对大报记者报道的题材要深钻细想,敢于和他们争、拚、抢。1988年夏季,襄樊电视台播放了与种粮大户刘文豹把土地部分改种经济作物的对话采访,报道只提出了生产资料涨价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没有提出来。一段时间后,群众对刘文豹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压缩部分粮食面积改种经济作物,是只图赚钱,不顾国家利益,是接了“媳妇”忘了“娘”,但也有人  相似文献   

12.
近一个时期以来,企业报渐入传媒研究者的视野,成为不大不小的热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近万家活跃在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呢?首先,在整个传媒体系中,它不可取代。从行政级别或对社会的影响力来看,企业报应属“小报”,但就它的数量和独特作用,一点儿也不可“小视”。企业报离基层最近,离群众最近,离实际最近。比起那些有了新闻才去基层抓“活鱼”的“大报”记者,企业报的编辑、记者更了解基层实际和群众心声。比如,去年,河北某都市报报道某企业有些夫妇为了保住工作而离婚。消息见报并经转载后,引发轩然大波,甚至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准备静坐。…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记者报道企业文化问题正在成为上海企业界、理论界和许多企业报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中共上海市委公开进行“上海市企业文化交流研讨会”的前一天,11月12日,上海数十家企业报的总编辑和一些专家学者在上海铁路局联合举行“企业报和企业文化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长沙县的居民能放心地过一个快乐的“金猪年”!因为他们身后有一个“守护神”——长沙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据记者了解,该局存春节前已开展多种食品严查活动,为居民过年把好质量关。局长钟正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节日打假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我们不仪在元旦、春节、国庆等节日期间严查各生产行业,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2月26日,元旦前夕,北京。中国企业报协会第二届理书会的胜利召开,同时迎来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首届全国企业报“十佳百优”奖的获奖代表。在这喜庆日子里,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面对荣誉、面对盛会、面对企业报的现在和未来,他们表达了真诚的意愿,流露了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报的“轻内重外”现象,说具体点就是,企业报人员对企业内职工写的稿件不用或极少用,认为这些稿子水平低,改起来费劲,而热衷于约一些所谓名家和“大手笔”的稿子,一篇几乎将近一版。企业报理应贴近职工,贴近生产经营,服务于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但尽刊登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有违办报初衷。这种“轻内重外”的做法,是企业报的误区。 笔者认为,企业报还肩负着发现和培养本企业人才的重任。对于有些初学写稿的职工来讲,企业报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企业报必须牢记为企业、为职工服务的宗旨,切勿“轻内重外”,越办越空。否则,就会失去本企业职工,报纸的生命力也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7.
按理说,企业报应该有高品位的新闻作品,这是因为: 从客观上讲,企业报站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前沿,对身边的人和事及工作情况最熟悉,采访好新闻比专业新闻单位有“近水楼台”之优势。从主观上讲,企业报的编采人员处于生产型和记者型之间,不但是生产领域的内行,而且还是企业内部的“笔杆子”。但为什么企业报产生吋好新闻不多?我通过几年来的探索,感到主要是陷入了几个“误区”。一、两眼盯着企业内部采写新闻,缺乏一定的社会性。翻开企业报,反映企业内部的动态性报道不少,就事论事的多,深度报道略有一二,但没有把本企  相似文献   

18.
“你好,我是××报记者,想了解一下××事情是怎么回事”,采访对象介绍了情况后,马上就是一句“谢谢,再见”。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事企业报新闻工作已近六年,深深体会到企业报记者除了要具备应有的政治素质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观察和理解能力以及熟悉和了饵本企业知识的“内行”功底。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一、企业报记者应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企业报的特点决  相似文献   

20.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