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国民,存在着这么一个现象:一听到“批判”,一看到“批判”这个字眼就格外紧张浑身不舒服,来不及辨别方向就自觉地站到了批判者的对面,哪怕对自己毫无危险。很多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非常辛苦的,我们语文老师为语文教育的确做出了的巨大的成绩,付出了的很多的汗水。我在语文课堂站了19年,对此深有感受。但这一成果是明摆着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决不能躺在收获的棉花团做着温柔幸福的梦。我们应该把这团棉花拿到一杆大秤中去称一称,看看我们这团棉花的分量;我们应该跟同体积的金子比一比,跟同体积的银子比一比…  相似文献   

2.
断桥镇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三米多宽的石巷,一条是四米多宽的夹河。三排民居就是沿着石巷和夹河次第铺排开来的,都是统一的二层阁楼,楼与楼之间几乎没有间隙,这样的关系使断桥的邻居只有“对门”与“隔壁”这两种局面。当然,阁楼所连成的三条线并不是笔直的,它的蜿蜒程度等同于夹河的弯曲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是一篇非常精湛的小说,短短几千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小说用最小的故事反映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看客心理,引起了作者深切的忧虑。而母爱的出现,也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期待之情。  相似文献   

4.
母爱虽然经常被谈论、歌颂,但我们所关注的,往往是爱的给予者,是她们如何辛苦、伟大、自我牺牲。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孩子呢?他们是如何感受母爱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爱?他们难道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吗?在他们对母爱的寻求过程中,他们又感受到了什么?是快乐还是委屈?是  相似文献   

5.
重读毕飞字的《哺乳期的女人》,我感到作者就是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状况的思考与忧虑。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在断桥镇,年仅七岁的男主人公旺旺,由于父母为了挣钱常年不在家,所以使得小旺旺非常渴望与父母在一起。于是旺旺有着对母爱的期盼,正是这时候,他发现了对面喂奶的惠嫂,惠嫂喂奶的这一行为更加激起了旺旺对母爱的强烈期盼,于是有一天,他竟趁惠嫂不注意,对她的乳房咬了一口,整个断桥镇顿时起了涟漪。  相似文献   

6.
从毕飞宇早期的两部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和《彩虹》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人生不同时期的孤独:孩童的忧伤、中年的奔波、老年的孤寡。在这两篇小说中,毕飞宇对20世纪90年代商业语境下的生存现实进行了透视和描写,揭示了几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生存命题。  相似文献   

7.
魏娜 《现代语文》2007,(5):33-3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毕飞宇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作家。他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其中《哺乳期的女人》《雨天的棉花糖》《那个男孩是我》《青衣》等均受到读者好评。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毕飞宇说,《玉米》是他的最爱,是他为年青一代人写的,他希望他们喜欢。  相似文献   

8.
毕飞宇,男,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要代表作有《祖宗》、《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平原》、《推拿》等。著有丈集《慌乱的指头》、《沿途的秘密》、《毕飞宇文集》等。其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玉米》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推拿》获得2008年度人民文学奖和首届小说双年奖。  相似文献   

9.
人是文化的动物,其存在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文化的样态,并因此而构成了由自己作为因素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与生命个体的关系状态,制约、支配、主宰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甚至会演绎成生命悲剧的深层根源。《哺乳期的女人》和《雨天的棉花糖》通过对生命个体人性扭曲和异化的悲剧成因进行文化生态上的分析与透视,寄寓了对人类生命存在终极关怀在文化学意义上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期最值得评的是毕飞宇的《睡觉》(短篇)。毕飞宇惯用女性主人公内视角来构筑叙事,从《青衣》、《哺乳期的女人》开始,他总是郑重交付给读者一种带血的入木三分。然而到了《睡觉》,滋味却与之前的作品迥然有别。小美大学毕业就“入了行”:从没恋爱过的她跟了温文尔雅、不失浪漫的“先生”,成为了时下人们熟知的“二奶”。谁知“先生”的真正目的却是要正值青春的小美为自己生个男孩。小美以各种方法包括避孕来避免自己在这场金钱与青春的交易中吃亏。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该书对目前使用最广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母爱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母亲形象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北京晨报》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又选用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脍炙人口的著名童话。集体备课时,我注意到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出现了这样一段话:“读完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不过,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  相似文献   

13.
关注儿童,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关注生命的集体走向。中国现代文学中不乏光彩照人的儿童形象: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冰心先生《最后的安息》里的翠儿,张乐平先生的命运凄楚的三毛……鲁迅先生不仅仅塑造形象,更是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救救孩子!”  相似文献   

14.
“把爱全都给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伴随着满军深情的歌声,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学了美国作家苏珊妮·凯金的《母亲的爱》后,流泻着母爱的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福柯认为我们对时间的过度关注掩盖了引发我们时代焦虑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空间,时代焦虑与空间的密切关联超过焦虑与时间的关系。空间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进行了"空间转向",这也打开了文学欣赏和评价的一扇新的窗户。通过空间叙事视角解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可以吃的女人》的意义将变得更加自由而多元。  相似文献   

1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自斯·茨威格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斯·茨威格(1881-1942)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早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20岁的茨威格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21岁又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30岁时,他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尝试着诗歌、小说、戏剧、传记等文学体裁的创作。但标志着其在小说界形成自己创作风格并使之声名鹊起的是他1911年发表的小说集《初次经历》。1927年,他又发表小说集《热带癫狂症》和《情感的迷惘》。这三部“链条小说”的创作主题——“探索和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反映…  相似文献   

17.
时间是衡量个体生命长短的标志.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却未必与时间成正比。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我的时间我做主”.取决于在“我做主”的时间里的积极创造。我不知道我的时间还有多长.但我已在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中混过了58年。这58年中,有很多时间不属于我,特别是现在。  相似文献   

18.
林荣凡 《现代语文》2014,(2):101-102
现行的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有四篇课文:《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都是描述人类的探险活动。在单元提示里这样写道: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期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本单元学习几篇有关探险的课文,愿激起你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相似文献   

19.
毕飞宇不是一个专断的作家,他是经验的书写者与诉说者,他的小说始终弥散着一种开放的气韵.在发散开来的艺术空间里,表达着一个主题——认知的阻隔与生命的局限.甚至可以说,这是毕飞宇小说创作始终如一的母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伤逝》和毕飞宇的《相爱的日子》都是描写时代青年恋爱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它们具有相同的情节模式,揭示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前者意在反抗绝望,后者则是认同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