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赟 《教学与管理》2006,(12):43-43
时下,多媒体已成为课堂必备的教学手段,因其美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多变的字体,从而赢得了众多教师的青睐.但是过犹不及,如今的公开课俨然成了执教者在多媒体包装下的"秀",愈演愈烈,课堂处处可见的"光、电、声",不断冲击学生及听课者的眼球,多媒体代替了教师板书,代替了教师提问,甚至代替了教师与学生交流,大屏幕从上课一直变幻到下课,已逐步取代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首席".试问,这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堂到底有多少教学效果呢?倘若脱去这层"豪华的外衣",所余的精彩又有多少呢?  相似文献   

2.
病状教师:“这是什么?”课堂情绪稳定之后,教师很有信心地双手托起了教具,第一句话便提出了问题。学生:“这是铅笔盒。”教师:一楞,“是吗?再看一看!”教师又举高了教具,示意还没有看清楚的学生。对这个结论性回答,教师显然是不满意的。课堂上学生情绪有所骚动,执教者也显得有几分紧张。  相似文献   

3.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情感经历已成为许多参与新教材试验教师的共识,把课堂放手给学生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最佳选择。一时间,课堂上处处是学生讨论、交流的局面,“放手”成了当下最流行的教学用语。然而,如何真正地把课堂“放”给学生?又怎么在课堂中处理好“放”和“引”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贾小飞 《语文天地》2014,(28):32-33
目前,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如果教师注重问题的有效性,注意提问方式,将会使学生受益更多,也会让自己更加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影响力的教师。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1.无意留白式提问有的教师会习惯性地问道:“两只黄鹂鸣什么?”学生一齐回答:“翠柳,”“一行白鹭上什么?”学生高兴地回答“青天,”……这种无意留白式提问,教师只想复习一下或只是随口一说,本来没有问的意思,但是学生的热情高涨,配合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重“以本为本”,突出“三个中心”,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教师的预设使课堂变得死板、机械、沉闷,缺乏活力。新课标提倡“动态生成”,怎样使小学语文课堂动态化,让语文教学更开放、更具生命力呢?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一、动态的师生关系平等是保证动态的师生关系的前提。要改变“师道尊严”、确立平等的师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自主权。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仅仅是“平等…  相似文献   

6.
课题《短歌行》课堂再现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诗人忧什么?通过哪些诗句能够反映出来?”学生思考后,回答“:诗人忧的是‘华年易逝,人生苦短’,通过诗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能够看出来。”执教者点拨说:“诗人忧的是韶华易逝、人生短暂,那么,我们再看诗歌是从哪些诗句表现出这种‘忧’来的呢?”于是,执教者仍然引导该生阅读文本,让该生从文中筛选诗句,而执教者最后给出的结论仍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思考探究课堂上,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7.
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质疑和释疑的能力本来会越来越强,然而,据调查显示,随着学生年龄和学段级别的升高,课堂上喜欢提问的人数比例却越来越少。一年级有95%以上的学生喜欢提问,初一年级有65%以上的学生喜欢提问,进入高中却只有30%的同学愿意提问。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学生的年龄段心理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即教师对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评价有关。教师不经意的否定或批评,无意和有意地扼杀了学生课堂上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在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的活动中,每位参训教师都要试讲两节公开课进行集体评课,找出成功与不足,以便进一步强化训练、规范教学。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听了一位一年级教师的数学课,教学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二册中“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例1的新授课。现就执教老师对例1的教学谈一谈个人的看法。例1的内容是:“23减2得多少?23减7呢?”23减2得多少?学生已经学过,教学时不再赘述。执教老师在讲授23减7时采用了两种解题方法,一种是  相似文献   

9.
哲学家第欧根尼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用手捧水喝,于是扔掉自己的杯子并对他的朋友说:“这个孩子启发了我。既然手能够捧水喝,何必要杯子呢?”在物欲横流、商业气息浓厚的今天,课堂也未能幸免于包装和商业化炒作,还有多少人愿意效仿第欧根尼,丢掉“笔记本”或多媒体,单单拿着教科书走进课堂呢?如今的公开课、比武课俨然成了教者在备课组和电脑精英包装下的一次次作秀,学生们也能在数次彩排后与老师默契配合,课堂上掀起一阵又一阵高潮。似乎每位听课者都在为其令人眩晕的“演出”而喝彩,倘若脱去这层“豪华的外衣”,所余的精彩又能剩多少?最近…  相似文献   

10.
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形象生动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很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如果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代替教师成为课堂主导;教师易把多媒体课变成图片展示课,学生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用计算机显示屏代替黑板,而将板书舍弃;以图片信息和有声语言取代学生的口语操练,也会扼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日子,我参加一次观摩教学活动,听讲了二年级的《山寨(》北师大版)一课。执教者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课堂上,学生时而齐读,时而自由读,教师时而范读,时而领读。加上多媒体课件的烘托,所有学生以及在座的听课教师仿佛都置身于那林遮树掩的山脚下。可是在细读至第二小节(原文为“:小路七拐八弯,带着你左转右转。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时,出现了如下的一幕: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生1“: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师“:对,真棒!”生2“:这是一条七拐八弯的小路!”师“:真好!你看这位同学,刚刚学过一个词语…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曾兴致勃勃地去听了一位年轻数学教师执教的“连加连减”课。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进而列式计算。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有3个鸭子,游走了2个,又游来了2个,共有几个?”“有8只丝瓜,摘了3只放在篮子里,手里有1只,还有几只丝瓜?”学生观察仔细,数量关系描述准确,教师大加褒奖:“说得很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听了学生的描述,心里却不是滋味:鸭子能说“3个”“2个”吗?丝瓜说成“8只”“3只”合适吗?学生的描述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流畅,什么地方的鸭子?哪儿的丝瓜?谁摘丝瓜?对此,数学教师没…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瞬息万变,有精彩纷呈的亮丽风景线,更有许多始料未及的意外发生。特别在孩子们的思维陷入一片混沌,课堂上突现窒息般的沉寂时,执教者该如何从容对待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变得五彩纷呈。随之而来的公开课,便成了教学中的“亮点”,但执教者往往在无形中给课堂套上枷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大多不是追求研讨课的真实自然,而是把预案设计的圆满完成当作最佳境界。这样,“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没有了创造的激情,没有了智慧的挑战,没有了生命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不允许公开课的“作秀”,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生成,营造生成“空间”、捕捉生成“问题”,把它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汪强 《师道》2006,(10):13-14
对于这个话题,老师们看了肯定会作如此感想:这个问题还用讨论吗?上课绝不是演戏。新课程下的课堂绝对不能是教师在上面投入表演,学生们在下面努力配合;教师是导演、是演员,学生们是服务者、旁观者。这样的课只能为执教者在评优课或示范课取得理想的“成绩”服务,只是执教者的一  相似文献   

16.
畅想有据     
吴伟国 《现代教学》2010,(12):68-68
我们提倡让学生畅想,但畅想应有依据。在一些小学的课堂里,常常见到一些戴着所谓“创造”“创新”光环的学生“畅想”,有些不着边际。执教教师也很尴尬:否定学生吧,怕打击了学生的热情,造成教学冷场;鼓励学生呢,总不能故作姿态到这么一个境界,总还有做教师的起码的理智吧!问题出现的原因,也许很复杂,但教学处理“简单化”,没有让“畅想”获得“依据”的支持,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纵观我们的课堂,不难看到有些学生早已走在我们的课堂之前,而我们的教师呢?面对学生的“未教先知”,有些教师总在潜意识里忽略它,把学生想象成一张白纸来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则会面色严肃地提醒学生,上课应该遵守纪律,不能随便乱说;甚至有些教师还会认为既然学生已经明白、懂了,可以直接跳过了.到底有多少学生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怎样才能预测到学生的“先知”?  相似文献   

18.
<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如今科学的课堂热闹非凡,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们兴高采烈,课堂气氛轰轰烈烈!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呢?得到了多少发展呢?如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探究效果,怎样关注孩子的自主探究意识与行为"已成为很多科学教师关注的问题,也引发了对"科学课堂学生实证意识与行为的培养"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如何落实新大纲这一精神呢?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就体现了这一点,很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在两课时“读练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很注意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读书,积极悟情,并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水到渠成。整堂课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教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巧妙,凸显了执教者高超的教学艺术。一、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本课内容非常简单,按课程标准,就是了解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执教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从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导入,引出主题——“和同为一家”,本课讲的是我国唐朝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状况。教师提问:“唐朝时,我国民族关系十分融洽。一位唐朝汉族的皇帝(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呢?”之后,引导学生看书找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