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耕细作操劳不息──记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黄景仁叶丽菲黄景仁获得“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传来,广东新闻界举行座谈,无不认为他获此殊荣是“实归名至”,无愧于这一称号,并在新闻界中掀起了向黄景仁学习的活动。这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任远,在温州新闻界的圈子里,很少出头露面。他个性忠厚、正直,不善言谈。自从1980年进报社以来,他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是金子总会发光,任远以令人信服的成绩获得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报社同仁为之感到欣慰,大家认为任远获此殊荣是当之无愧的。 在温州日报,任远被人公认是属于实干型的人。1980年,任远调入刚刚复刊的《温州日报》,被分配干夜班的校对兼时事编辑。他何尝不想干东奔西走,报上有名、社会上有声的记者,但组织上这样安排,他一声不响服从了。这一干就是十五年,从校对员、时事编辑、版样设计编辑、言论编辑、要闻编辑,直至要闻部副主任,从没离开过编辑的岗位。这  相似文献   

3.
首届韬奋新闻奖在北京揭晓。10名在新闻岗位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成绩的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得这一全国性的高层次、高荣誉的奖励,还有30名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得提名荣誉。获得奖励的8名编辑是:新华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朱承修,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主任编辑李洛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杨青(女);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黄景仁;内蒙古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额尔德尼(蒙古族);中央电视台采访部主任孙玉胜;天津今晚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陈礼章;上海解放日报副总  相似文献   

4.
有“放心编辑”之称的山西日报主任编辑刘金宝同志,最近在京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刘金宝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曾做过10年政法编辑,后任群工部副主任,主编《读者来信》专版。1991年至今任记者部主任,功夫下在出点子、搞策划上,下在精心采编稿件上。1995年——1996年,他协助总编辑精心策划、组织驻站记者,以小分队的形式抓全省重点系列报道和典型报道50个。比如,反  相似文献   

5.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也许是阴差阳错,在校学机械制造的我毕业后竟被分在企业从事企业报编辑工作。对于当编辑,过去是从来想过的。童年时做过的梦中,编辑连点边也不沾,倒是科学家之类常在脑海浮现。然而,命运总爱捉弄人,你“哪壶”不开它偏提“哪壶”。自从和编辑“结了缘”,这一晃就是10多年。 凭心而论,当编辑真是一个“苦差使”。尤其是企业报的编辑,不光要修改通讯员来稿,核对事实,画版样,校对,有时还要誊写修改后的稿件,又要经常下去采访,参加各种会议及厂内重大活动。没有照排和印刷条件的报社,编辑们就更辛苦了:他们要将每期稿件拿到厂外去干,无论赤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一年四季不能间断。有时厂里有什么重大活动,为了赶出报纸,还要加班延点,白天干不完,晚上将稿子带回家去看,真有点“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这份辛苦,局外人恐怕是体会不到的。 编辑辛苦,得到的却是微不足道的。同其他一块参加工作的人比,有时真是“天上地下”。走官道的,出入有小车接送;搞技术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时下也颇受人尊敬;唯有当编辑的,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这“一  相似文献   

7.
今年二月,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最紧要的还是“球籍”问题》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经济理论界、新闻界人士的关注,从此在导报版面上,期期都有“球籍”问题的讨论,成了中外读者、报刊热门的话题。至今为止,共收到读者来信、来稿500篇以上,编发了球籍专版30—40版。而撰写此文、编辑“球籍”讨论专版的却是位从事新闻工作还不到四年的陆一,他是世界经济导报要闻部副主任、科技版编辑。用他的话来说,是位未学过新闻、经济的经济记者、编辑。无论从新闻或经济角度来说,都是门外汉,他原是团的干部,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夜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做过记者的人,都对编辑有着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有时,记者的一篇稿件因为编辑一个小小的改动,而显得光彩、生动了许多;但更多的时候,是记者和编辑因着观点不同,对稿件的删改有不同的意见。如果记者有时间和编辑共同探讨,矛盾还可以解决,可新闻稿件强调的就是时效性,编辑往往无法等待记者陈述了自己的意图后再作修改决定,发到报纸版面上的成稿,有时会令记者十分恼火。这就像摄影作品的剪裁,摄影者为表达自己的构想的主题,将被摄人物摆在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而留出大片的表现空间,但洗放照片的人没有领会摄影者的意图,将空白全部裁掉,只突出了被摄人物,这当然让摄影者不快,更重要的是,报纸版面上的文章署着记者的名字,读者评说记者的水平时,并不知很多时候是在评说编辑。所以,记者遇上一个心意相通或是文采颇高的编辑,那是他的福气,否则,记者和编辑就是一对解不开结的冤家。做了几年记者,深知记者东奔西走的辛苦。但目前当记者。有很多“实惠”可以做这种辛苦的补偿。  相似文献   

10.
3、无情与有情编辑之为人向以“抬轿”、“作嫁”著称,以身怀“雕虫小技”闻名,按理,本值不得将他们放在眼中。怎奈世界上的事总是那么“怪”,往往“一物降一物”,连虫虫蚂蚁也有出头的日子,更何况还有一技之长的编辑先生乎?因此,在世人或者更确切些说在作者们的心目中,编辑人虽微,但言或者笔却不轻,他似乎掌着作品和书稿的生杀予夺之权,有时大笔一挥,作者的“十年辛苦”就会“毁于一旦”。当然,也有“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情形,此处不留稿,自有留稿处。但倘若事有凑巧,“西方”和“北方”都“不亮”,就很有点儿令作者伤心了,不说眼泪往肚里吞,也只  相似文献   

11.
现任《新疆日报》哈萨克文采通部副主任、主任编辑的阿迪力·赛买汗,参加工作20年来,做过6年版面编辑,当过4年专版主持人。从1995年以来,他先后担任哈萨克文采通部  相似文献   

12.
1986年4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首届“全国青年优秀读物”和“我喜爱的社科新书”两项评选活动授奖大会正在进行。在会场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坐着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老同志,他就是河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编辑处的编辑,五十八岁的刘连峰。经他手编辑的《共产主义理想纵横谈》在两项评选中都获奖了,象这样双榜题名的书这次全国仅有三本!作为曾对这本书付出过不少心血的编辑,看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一股欣慰之情啊!他轻轻抚弄着刚刚接到的光荣匾和荣誉证书,眼里有点湿润了,他不禁又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13.
不一般的工作经历 俗话说一名好的编辑总是经过一段艰苦的记者经历磨练出来的,恰恰有这样一位新闻人,他没有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但是他却在编辑的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他在编辑的岗位上千了9年,先后从事过体育、社会、经济、国内、国际版的编辑工作。现为要闻中心副主任。他改变了传统时政要闻的报道形式,对重大时事要闻进行策划报道。在做强、做大时政新闻的理念指导下,他从重庆商报的大局观出发,  相似文献   

14.
淡川 《传媒》2009,(2):13-17
入选理由: 筑梦、逐梦,使他在16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梦想少年成长为新锐的传媒经理人。他深谙记者与编辑的不同辛苦,却一样用心锤炼自己;他小试牛刀于《齐鲁晚报》,成功经营门下一系列专刊;今天,他又把行走在报纸生存“钢丝绳”上的《半岛都市报》快速打造为一匹踏浪“黑马”,自己的编辑、管理思想也日渐清晰。风雨一路,支英珉心中的传媒理想依然蔚蓝。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而且还编辑过许多影响后人的期刊和文集。经他编辑过的刊物《译文》、《文学》、《莽原》、《奔流》、《语丝》、作家文集和美术画册等,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从一名编辑的角度,对鲁迅的编辑理念与编辑实践做一探讨。鲁迅的编辑理念,与他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他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封建礼教与黑暗制度以及殖民主义者作着殊死的斗争;他在黑暗中呼喊人性解放,主张个性张扬,深切地关怀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并做着…  相似文献   

16.
某师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凡在这个师干过报道的,有的被报社调去任编辑记者,有的被调去任新闻干事,有的退伍回乡后立即成了“抢手货”……这里为什么出人才?人们从那一份份聘书、一张张调令中找到了答案:使人才破浪远航的动力源于该师政委颜纪雄对人才的关心之情、培养之责、爱护之心。       育才颜纪雄先后担任过师政治部主任、旅政委、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和师政委,无论在哪个位置上,他都始终关注着人才的培养,并在工作中实践着“用才,更要育才”的哲言。为了尽快提高报道人员的素质,他经常督促各单位举办培训班,定期召…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18.
在1月19日的新春年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杨正泉副主任赠给了我一本他的新作《我与广播》。一看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杨正泉是“老广播”了,他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编辑、记者、副主任干到副台长、台长,一直到1993年4月才离开这里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近三十年如一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一定很丰富;而我虽然也是个“老新闻”了,但对广播却仍然是个“空白”,知之不多,能获得这部书自然十分高兴。 为了丰富自己,是夜我回到家里便急不可待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与出版与史学有些瓜葛的人,都不会对王建辉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文史编辑,干出版这一行也不过十个年头。但短短的十年里,他英才勃发,意奋笔纵,不仅编辑了近百种图书,而且许多图书在文化界大受欢迎,曾分获“中国图书奖”、全国“金钥匙奖”等大奖;同时他还发表了百十篇有份量的书评、史学及出版论文、随笔,并出版了《书评散论》、《读书人生》、《荆楚文化》(与人合著)等5本论著。这一连串的数字表明,他的确过得很累、当然也很踏实。谈起这些实绩,世人皆说他勤奋、敏睿,而相知者都明了,这后面蕴藏着深沉的理念追求和丰厚的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一家地方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大字标题是“原市革委会副主任”某某逝世。作为“文革”产物的“革命委员会”这个机构,随着拨乱反正,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中央还曾明令禁止在一般情况下沿用“革命委员会”这个名称。因此,这条消息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市的“革委会”至今仍然存在,只是这位去世者已经去职,故称“原市革委会副主任”。自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还要作这种标题呢?我仔细地读了消息的全文,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原来,这位去世的干部生前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市革委会副主任兼经委主任”。“市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现任的副市长。如果说他曾任“副市长”,那是不符合历史状况的;如果只说他担任过“经委主任”,岂不有失其身份?这大概正是这条消息以这种标题和内容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