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应具备的首要的素质与能力,面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那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尽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针对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新课标、新教材;如何科学地处理教材,把教材当作文本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每位教师一定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应具备的首要的素质与能力,面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那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尽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针对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新课标、新教材;如何科学地处理教材,把教材当作文本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每位教师一定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如何落实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要求是教师备课时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理解新课程教材的范例功能,把握其典型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还要认识教学设计的功能和任务。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师创作就能实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如何落实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要求是教师备课时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理解新课程教材的范例功能,把握其典型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还要认识教学设计的功能和任务。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师创作就能实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如何落实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要求是教师备课时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理解新课程教材的范例功能,把握其典型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还要认识教学设计的功能和任务.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师创作就能实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教材使用以来,赞扬者有之,批驳者有之,不适应者更有之。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特约三位作者——参与新教材编写的编写者、指导教师教学的教研员、身体力行新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针对教材的使用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其中有宏观的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有中观的教材使用的实践策略,还有微观的教材使用的案例谈,这里辑录下面三篇文章,希望能为读者展示相对全面的相关新教材使用的体会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教材中可挖掘的丰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此,笔者就如何"用"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一、树立创造性运用教材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按照课程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按步就班地教书,还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深刻地解读教材,理解教材,从而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完成由课程专家制定  相似文献   

8.
邱修庆  徐嫄 《广西教育》2007,(4B):18-19
新课程主张“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强调课程与教师一体化,鼓励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入自己的学科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学,真正发挥教材给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本文就驾驭建构教材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如下三方面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邓世平 《教师》2010,(6):102-102
新课程教材观认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通过对教材增补、删减、置换、重组、挖掘等,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编写的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应具备的首要的素质与能力,面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那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尽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针对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新课标、新教材;如何科学地处理教材,把教材当作文本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每位教师一定都有自己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平台,《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将于2009年举办“课堂教学一点通”征文活动,望广大教师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1.
范国英 《考试周刊》2012,(28):25-26
一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观、教材观。新课程教材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要求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教师也有了强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课堂上,老师们往往抛开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的内容,自己再重新进行设计。但是部分老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改组时,盲目地更  相似文献   

12.
英语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的内容不是一尘不变的,教材是可变通的和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对所用教材进行重组,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也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中学物理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推进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到位,对新课程教材编者意图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本文旨在从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出发,从读懂物理课程标准入手,找到新课程物理教学的切入点,真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物理知识,从而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马英萍 《青海教育》2004,(11):15-15
课程改革不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也对教师及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为适应课改要求,应从上述三个方面提升自己,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1.转变角色。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要由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二要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他们设定学习目标,指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三要从单纯的课程实施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评价者。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课程整合,采用适…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供教学用的教学材料。教材只是提供一个指向和参照,在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应该有一个重新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历史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教师的备课。 教师备课,实际上就是教师对教材认识的过程,或者说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不断的互换教师和学生两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自主性。自主性体现最突出的标志是教师能用自己的眼睛看教材,用自己的心想教材,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用教材。新课程的教材拿到手后,首先要做到通览。对这套教材的推陈出新之处有自己的切实感受,对教材的整体内容有清晰的把握,为实际教学过程的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已经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达成了一些共识,但部分教师对课标、对教材的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因此,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深入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以全新的形象走进新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新教材)》已在全国使用,和原教材相比,本教材有许多新的特点。所以,教师只有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认真领会教材精神,把握教材特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理念。本文就教师在新教材处理上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教材作为知识、方法和情感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课标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同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也提出了诸多的不同看法。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鼓励教师充分而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起激活,形成富有创新、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因此,新课程的教学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过程,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一、确定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物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它规定了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要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应当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