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氢氧化钠是初中化学课本中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物质,是碱类物质的重要代表物之一。以氢氧化钠变质为素材的化学探究题在实验技能竞赛、化学复习课、单元矫正课等各种教学活动中随处可见。素材的选择源于课本、贴近学生、突出核心、视角独特,但学生对个别问题的认识却误区不断、牵强附会、不尽如人意、留有缺憾。笔者将在2011年下半年参加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氢氧化钠变质问题,重新整理、分析如下,供同行  相似文献   

2.
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涉及碱和盐以及氧化物的性质,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各级考试包括中招考试中常考的内容.要掌握好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应首先掌握相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论证,阐释了检验较浓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不能用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也不能用饱和石灰水,只有检验极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才能使用前述试剂的道理。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明显变质的最佳方法是滴加稀盐酸。  相似文献   

4.
姚秀梅  张阳林 《教师》2013,(21):123-123
2012年秋季起,教材又进行了改版,在新人教版第十一单元课题一《常见的盐》课后习题中有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设置实验探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这道题目的设置,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高,授课过程中,我仅仅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没有再进一步进行深化和具体实验操作探究。2013年3月份的月考中,我有意选择了这样一道中考题,来落实学生对教材的掌握,题目如下: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实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而且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疑点可提,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6.
近来,一直在进行酸碱盐之间的教学,发现学生这一时期的学习难度较大,听课的质量也不如以前,有许多知识看似听懂了,可做起题目来还是不够完美,为什么呢?后来研究发现虽然课本的演示实验不少,可学生课本以外的反应几乎知之太少,所以无论是在新课中还  相似文献   

7.
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以初中“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复习教学为例,从不同维度与视角阐述如何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设置有效问题,突破化学教学中教师设问起点过高、过难所造成的学生思维障碍难点。  相似文献   

8.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它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是对知识归纳、巩固、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化学反应调控”是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指导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体现,教材以“合成氨工业条件选择”为例,主要通过图表、数据和化学史等信息分析归纳并解释合成氨最优工艺条件,学生缺乏真实的感悟和体验,难以使学习真正发生。以“探究乙酸乙酯碱性快速水解条件选择”为例,通过改变反应体系温度、浓度以及接触面积来加快乙酸乙酯碱性水解的系列创新实验,引导学生感悟基于化学反应原理认识模型实施化学反应调控的思维历程,引导学生从反应限度和反应速率等视角构建真实情境下反应条件选择的方法与思维模型。  相似文献   

10.
曾经听一位教师讲课,做制取硅酸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硅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振荡,几分钟后产生了美丽的凝胶,很好看,学生很激动。有学生说:"我们写制取硅酸的化学方程式都是写成硅酸沉淀,如何得到硅酸沉淀呢?"教师说:"将硅酸钠滴加到盐酸中应该得到沉淀。"但是反过来实验却没有沉淀,连凝胶也没有了。教师解释说:"可能试管不净。"经洗刷后仍然没有任何现象,教师只好尴尬结束实验。有位教师讲到碳酸酸性比硅酸酸性强,很自信地补  相似文献   

11.
曹丽敏 《教学月刊》2011,(11):58-60
一、问题的产生 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习题:用滴管把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到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到最后一滴时,溶液的红色突然消失。对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有两种推测:①是氯水中的次氯酸的漂白性使它由红色变成无色;  相似文献   

12.
一、提出问题。给定案例 课本“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学生学会“制备实验方案设计”、“性质实验方案设计”和“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还要求从反应物的用量和生成物的产率等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所以,让同学们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很有必要。笔者给出以下一则案例。  相似文献   

13.
王晨敏 《化学教与学》2012,(11):62-63,80
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变质问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比分析,并在实验探究中找到突破迁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做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即在实验过程中看不到溶液变蓝色,试管底部出现黑色和灰白色沉淀,无法向学生解释,形成比较尴尬的场面,只能草草结束。为了弄清实验事实,笔者进行了探究实验。一、实验步骤1.将铜片加入到浓硫酸中,加热。现象:一是铜片表面迅速变黑,溶液出现浅蓝色,  相似文献   

15.
铝图题是指含Al3+(或AlO2-)的溶液与碱(或酸)等试剂反应时,用图像形式定性或定量地体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变化关系的一类题型,这类题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考查同学们的综合推理能力,因此流行较广,历年高考中也常有涉及.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产生背景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P21实验1-6,是第一章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中的一个演示实验,由于本节课介绍的实验仪器较多,讲授法可视性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学校将本节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同时可以最大化地观察到各种仪器的细节。二、案例主题本实验的内容是: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向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  相似文献   

17.
实验与科学探究题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题型之一。好的试题既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又能对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发挥积极地导向作用。实验与科学探究试题的命题一定要避免程式化,教条化,要活而不偏,新而不怪,命题者要很好地利用好中考命题这个"阵地",为更好地实现初中物理课程目标,改变陈旧、低效的实验教学模式,而发挥它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提出苏教版《实验化学》(选修)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对亚硝酸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描述仅用了一句话,未有更多篇幅。笔者查阅了先后不同版次的苏教版新教材,细细品读后发现,对该反应的表述用语也不尽相同,字里行间透着细微的差别。(Ⅰ)2004年6月第1版(第40页):与氯化钠不同,亚硝酸钠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难溶于水的AgNO2白色沉淀可溶于稀硝酸。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 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第96页练习第5题:一束光线垂直于一个墙面.将一块圆形纸板置于光源与墙面之间,墙面上会出现纸板的影子,变化纸板与光线的角度,影子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观察这些影子会出现哪些不同的形状.  相似文献   

20.
化学教学中,一些内容由于受考纲的束缚,或受高考试题的指挥存在不确定性,或者内容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教师们为了教学的需要,通常会对此类知识进行主观改造,使模糊问题清晰化,矛盾问题统一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久而久之,形成了教学上的"潜规则",并把它们当成事实或经典结论传授给学生。这些"潜规则"有的减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