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高中生》2007,(24)
热点内容,常考常新例1 (第9题)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过量的SO_2通入NaOH溶液中:SO_2 2OH~-=SO_3~(2-) H_2O B.Fe(NO_3)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2Fe~(3 ) 2I~-=2Fe~(2 ) I_2 C.NaNO_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_4溶液:2MnO_4~- 5NO_2~- 6H~ =2Mn~(2 ) 5NO_3~- 3H_2O D.NaHCO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_2溶液:2HCO_3~- Ba~(2 ) 2OH~-=BaCO_3↓ 2H_2O CO_3~(2-)分析过量SO_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HSO_3~-离子;Fe(NO_3)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不仅Fe~(3 )能氧化I~-,NO_3~-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也能氧化I~-;NaHCO_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_2溶液,HCO_3~-与OH~-完全反应掉,生成的CO_3~(2-)又全部转化为BaCO_3沉淀,溶液中不可能有CO_3~(2-)存在。因此,选项A、B、D不正确。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Bi(NO_3)_3在水中极易水解,生成白色构BiONO_3沉淀,水解程度较大,或者说水解是比较完全的。Bi(NO_3)_3水解的分子方程式为:Bi(NO_3)_3+H_2OBiONO_3↓+2HNO_3实验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制得Bi(NO_3)_3的澄清溶液,就必须抑制Bi(NO_3)_3的水解,通常是在溶液中事先加入HNO_3或先把Bi(NO_3)_3溶于浓HNO_3中,再加水稀释,这样就可得到Bi(NO_3)_3的澄清溶液。  相似文献   

3.
认为众多资料指出,FeBr_2溶液与(Cl)_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写成 2Fe~(2+)+2Br~-+2(Cl)_2=2Fe~(3+)+(Br)_2+4(Cl)~-是错误的,其理由都是:Fe(Br)_2溶液中Fe~(2+)离子与Br~-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应是1:2,而上式中写成了1:1,忽视了阴、阳离子的配比关系。 然而,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6.在溶液中加入适量 Na_2O_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_4~+、Ba~(2+)、Cl~-、NO_3~-(B)K~+、AlO_2~-、CI~-、SO_4~(2-)(C)Ca~(2+)、Mg~(2+)、NO_3~-、HCO_3~-(D)Na~+、Cl~-、CO_3~(2-)、SO_3~(2-)分析选(B).因 Na_2O_2加入到溶液中存在两种情况变化,一是因产生了 NaOH 加强了溶液的碱性,其次是 Na_2O_2有强氧化性,可氧化 SO_3~(2+)等,所以只有(B)选项符合.(A)选项中 NH_4~+离子分解放出  相似文献   

5.
<正>我针对红色喷泉实验存在的问题,设计、组装了实验装置,采用硫氰化铁([Fe(SCN)_6]-)在水溶液中显血红色的特点,将其与二氧化锰(MnO_2)催化过氧化氢(H_2O_2)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结合在一起设计红色喷泉实验。在硝酸铁(Fe(NO_3)_3)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HNO_3)抑制铁离子(Fe-)在水溶液中显血红色的特点,将其与二氧化锰(MnO_2)催化过氧化氢(H_2O_2)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结合在一起设计红色喷泉实验。在硝酸铁(Fe(NO_3)_3)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HNO_3)抑制铁离子(Fe(3+))的水解使溶液基本显无色,然后加入  相似文献   

6.
“共存”——即大量共存,就是离子间不相互反应,离子浓度不降低,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原因如下: 1.氧化——还原反应NO_3~-(H~+),Fe~(3+),MnO_4~-(H~+),ClO~-(H~+或OH~-),Cr_2O_7~(2-)(H~+)与(S~(2-)、I~-、Fe~(2+)). 2.双水解反应Al~(3+)与CO_3~(2-),SO_3~(2-),HCO_3~-,HSO_3~-,S~(2-),  相似文献   

7.
我们设计了一个关于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利用三价铁离子与硫代硫酸根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测速度变化的。Fe~(3 )在遇到S_2O_3~(2-)时,首先发生络合,生成一种暗紫色的离子——Fe(S_2O_3)_2~-,这种离子再发生自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_4O_6~(2-)和Fe~(2 )。S_4O~(2-)是无色的,在水溶液中Fe~(2 )的颜色是淡绿色,此时溶液浓度较低,所以实际上反应后的溶液是无色的。  相似文献   

8.
将含NO_3~-的溶液注入试管,加少量稀硫酸酸化后再加少量含Fe~(2+)的水溶液,振荡,然后沿管壁缓缓注入浓硫酸,由于浓硫酸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硝酸是一种氧化性酸,其氧化能力与自身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与同一金属反应时,酸愈稀,则被还原的程度愈大,一般地说,浓硝酸总是被还原为 NO_2,稀硝酸通常被还原为 NO 和氧化态为 2价以下的产物。Cu 4HNO_3(浓)=Cu(NO_3)2 2NO_2↑ 2H_2O3Cu 8HNO_3(稀)=3Cu(NO_3)_2 2NO↑ 4H_2O然而,在中学教学中,学生对“浓硝酸被还原的程度小,而稀硝酸被还原的程度大”往往很难理解,并且容易  相似文献   

10.
1986年化学高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 NH_4~+、K~+、Na~+、MgO~(2+)、Ba~(2+)、Al~(3+)、Fe~(3+)、SO_4~(2-)、CO_3~(2-)、NO_3~-Cl~-和 I~-。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1)用 pH 试纸试验,表明溶液呈强酸性:(2)取部分溶液,加入少量 CCl_4及数滴新制氯水,经摇荡后 CCl_4层呈紫红色;……。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确定:在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上看Ag~ 离子氧化能力应比Ag(NH_3)_(2~ )离子强,因为E_(Ag~o) /Ag=0.799(V),而=0.373(V)。但实际上硝酸银溶液不能直接被醛还原产生“银镜”,而必须被氨络合以后才能反应。 AgNO_3水溶液由于水解原因呈弱酸性,pH值约5左右。Ag~ 离子和NO_(3~-)离子均有较强的氧化性,根据它们在酸性溶液中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不难判断NO_(3~-)离子比Ag~ 离子氧化能力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除了考虑Fe~(2+)在溶液中与O_2反应生成Fe~(3+)外,还考虑了Fe~(2+)和Fe~(3+)在水溶液中与OH~-反应生成单核或多核的羟合络离子后,导致了Fe~(3+)——Fe~(2+)电极电势从0.771伏降低到-0.179伏。解释了4Fe~(2+)+O_2+4H~+(?)4Fe~(3+)+2H_2O该反应随着酸度的增强,Fe~(2+)在溶液中稳定性降低和实际当中溶液酸度增强时,Fe~(2+)在溶液中稳定性增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以Nd(NO_3)_3·6H_2O、C_6H_5CH_2N(CH_3)_3OH和浓HNO_3为反应试剂,通过溶液挥发得到一例新型配合物[(C_6H_5CH_2)N(CH_3)_3]_3[Nd(NO_3)_6](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结晶于三斜晶系,P-1(No.2)空间群,晶胞参数a=9.779(1)?,b=10.857(1)?,c=22.412(3)?,α=78.064(3)°,β=81.766(3)°,γ=65.596(3)°, V=2115.5(5)?3, Z=2.配合物1中Nd3, Z=2.配合物1中Nd(3+)与6个NO_3(3+)与6个NO_3-阴离子的12个O原子配位,大体积的[Nd(NO_3)_6]-阴离子的12个O原子配位,大体积的[Nd(NO_3)_6](3-)阴离子和电荷平衡[(CH_3)_3N(C_6H_5CH_2)](3-)阴离子和电荷平衡[(CH_3)_3N(C_6H_5CH_2)]+阳离子之间通过非共价库仑力以及范德华力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离子的本质性质引起的不能大量共存 1.在溶液中由于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形成BaSO_4、BaCO_3、CaCO_3、AgCl等沉淀;CO_2、NH_3、H_2S等气体;以及CH_3COOH、H_2O、NH_3·H_2O等弱电解质。例1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A.Ag~+、H~+、NO_3~-、K~+ B.HS~-、Cu~(2+)、NO_3~-、Na~+ C.CH_3COO~-、SO_4~(2-)、H~+、NH_4~+ D.HCO_3~-、Cl~+、H~+、Mg~(2+) 解析:B项HS~-+Cu~(2+)=CuS↓+H~+ C项CH_3COO~-+H~+=CH_3COOH D项HCO_3~-+H~+=CO_2↑+H_2O,故应选A。 2.因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  相似文献   

15.
Mn~(3+)在热浓硫磷酸溶液中生成稳定的紫红色配合物H_3[Mn(H_2P_2O_7)_3]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与Fe~(2+)定量反应。本文据此采用间接滴定法测定氨触媒中亚铁的含量,快速、准确、易于掌握、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在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反应物参加反应,会得到不同的生成物,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在中专的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常出现不同学生用同样的反应物参加反应,却得到不同的化学现象,常使学生感到迷惑,甚至有些同学还错误的认为化学现象是人为所制,在化学实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呢?我们知道化学实验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制约,两种反应物的反应,由于某些“微不足道”的条件变化,某些“无关紧要”的实验程序,某些“或多或少”量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实验结果的改变.例如:Fe~(3 )与(NH_4)_2S或Na_2S作用时,生成Fe_2S_3的黑色沉淀,其反应为:2Fe~3 3S~(2-)=Fe_2S_3↓(黑色)如将Fe~(3 )溶液酸化过度再与(NH_4)_2S作用,得到的是浅黄色硫的沉淀,而不是Fe_2S_3的黑色沉淀.这是由于Fe_2S_3沉淀溶于酸,产生了H_2S,而H_2S具有还原性,Fe~(3 )具有氧化性,两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H_2S还原Fe~(3 )为Fe~(2 ).本身被氧化为S.同时,又由于溶液为酸性,故Fe~(2 )不是以FeS析出,而是从Fe~(2 )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可见,Fe~(3 )与Fe~(2 )作用的产物取决于溶液的酸碱性,强酸性条件下得不到硫化物的沉淀,而是以Fe~(2 )和单质硫形式存在,只有在酸度适当的条件下,才能生成硫化铁沉淀.因此,为使学生能达到实验的目  相似文献   

17.
在《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鉴定Mn~(2 )离子的存在都是利用NaBiO_3~(?)氧化法将Mn~(2 )氧化为MnO_4成为紫色溶液,反应式:2Mn~(2 ) 5NaBiO_3~- 14H~ =2MnO_4~- 5Bi~(3 ) 7H_2O 5Na~ 这一反应灵敏度高,效果好,是一个很理想的方法.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解释也能得到满意的结论,电极反应:Mn0_4~- 8H~ 5e~-(?)Mn~(2 ) 4H_2O (?)~0=1.491VNaBiO_3~(?) 6H~ 2e~-(?)Bi~(3 ) 3H_2O Na~ 1 (?)_A(?)=1.80V,故在酸性条件下,上述反应能进行.但在实验时,若不控制反应条件,反应后,往往得到棕黑色浑浊液而不是澄清的MnO_4~-紫色溶液.初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NaBiO_3~-的量少,未能将Mn~(2 )全部氧化为MnO_4~-或溶液的酸度不够.因此实验时增加了NaBiO_3的用量,提高了溶液的酸度.但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针对此现象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掌握好适当的Mn~(2 )浓度和溶液的酸度对Mn~(2 )转化为MnO_4~-的反应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该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有关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考点。其比较依据是强强生弱弱,即氧化剂的氧化性比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强,还原剂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强。例如,2Fe~(3+)+Fe=3Fe~(2+),由于在此反应中Fe~(3+)是氧化剂,Fe~(2+)是氧化产物,所以,我们说Fe~(3+)的氧化性大于Fe~(2+)。也就是说Fe~(3+)被还原到Fe~(2+)的电极电势E_(Fe~(3+)/Fe~(2+))大于Fe被氧化到Fe~(2+)的电极电势E_(Fe~(2+)/Fe)。将这一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其电动势为ε=E_(Fe~(3+)/Fe~(2+))-E_(Fe~(2+)/Fe)>0,即该氧化还原反应能自发  相似文献   

19.
浓硝酸和铜反应被还原为二氧化氮,稀硝酸和铜反应被还原为NO,即稀硝酸中氮被还原为较低的价态,是否可以说稀HNO_3比浓HNO_3氧化能力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作了实验,选用分析纯的浓硝酸,用BaCl_2溶液检验是否有SO~((2-)_4)存在。经过检验,无S~((2-)_4)离子存在,然后取约50毫升的浓硝酸和50毫升1:2的稀硝酸分别放入装有导气管的广口瓶中。 用1:1的盐酸和硫化亚铁反应来制取H_2S气体。把H_2S气体同时通入盛有稀、浓硝酸的  相似文献   

20.
铜与稀硝酸作用时,可用下式表示: 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 那么在这个反应中,硝酸的氧化当量如何计算呢?常见学生解答中有下列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