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沪语与普通话儿童普通话发展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测试卷对88名上海幼儿园在读幼儿,以会讲沪语儿童和只会普通话儿童作为被试间变量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表明:沪语儿童在普通话水平上没有表现劣势;从发展趋势来看,3岁、4岁沪语儿童普通话水平的各项指标要低些,到了6岁基本是相当的,这可能与母语方言和受语言教育两个方面因素有关;沪语经验对普通话发音错误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沪语儿童语音加工能力可能更有优势;最后提出教育启示:在上海地区的幼儿园,除了教授普通话外,应适当开展沪语教学,让儿童维持"双言"能力,使地方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再发展.  相似文献   

2.
沪语是上海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对上海市中小学生沪语使用情况和沪语教学进行探究。结合调查问卷,阐述沪语孤岛化现象,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些小学、初中,甚至幼儿园,都已经以不同方式开设了所谓的沪语课,对此身在其中的中学生们有什么看法呢?一位已经上过沪语课的同学抱怨道:开学初看到课程表上的沪语课很是兴奋,而当正式上课时却见数学老师前来任课,当时同桌还说:‘不会沪语课其实是数学课0巴?  相似文献   

4.
如何保护阿拉上海人代代流传的沪语,上海市教委表示,上海将推动沪语进学校等一系列保护上海话的举措。近年来,沪语使用人口比例缩小,使用场合也在减少。上海沪剧院在沪剧诞生地招收不到能讲沪  相似文献   

5.
"上海故事汇"是近期在上海兴起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渐渐赢得了沪上观众的青睐。故事汇运作成熟,表演机制独特。主持人作为主导,独挑大梁。故事家们用沪语讲述幽默滑稽故事,贴近市民生活。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故事本身的内容围绕海派文化和都市传奇,迎合市民心理。因此这一本土民间文艺形态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6.
黄铮 《上海教育》2006,(10A):4-4
近来,部分幼儿园教唱上海童谣引起了沪上媒体的纷纷报道,“上海开设首个幼儿沪语课程”“上海小囡学说上海话,沪语课堂开进幼儿园”,这样的报道一时问在社会上造成了幼儿园已经有专门教沪语的课程、教师可以用上海话上课的错觉。  相似文献   

7.
上海放,又称沪语,是吴语区的一种重要方言。然而随着推广普通话,上海中学生使用上海话的机会越来越少,发音也越来越不标准,甚至有的90后学生表示只会听不会说。近年来,如何保护上海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在中小学设立沪语日、开设沪语课,将这一声侬好传承下去。那么,目前上海中学生使用沪语的情况究竟如何?中学生对于自己家乡方言的未来有何看法?我们小记者对出生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的100名上海初中生们做了一资小调查。  相似文献   

8.
近来,部分幼儿园教唱上海童谣引起了沪上媒体的纷纷报道,“上海开设首个幼儿沪语课程”“上海小囡学说上海话,沪语课堂开进幼儿园”,这样的报道一时间在社会上造成了幼儿园已经有专门教沪语的课程、教师可以用上海话上课的错觉。有关现在上海话越来越不正宗,上海孩子不会讲上海话等议论近来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国家,人们会讲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本国语言、本地语言,这样既能与外界自由沟通,又能保留文化"胎记"。最近,80后青年吴炜自行研发沪语手机输入法,以供市民免费下载使用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感觉上海话传承,一直是语言文字专家关注的问题,为何这位年轻的软件工程师对此  相似文献   

10.
传媒速览     
《四川教育》2013,(7):2-2
《中国青年报》幼儿园试点沪语教育 近年来,上海话使用人品比例缩小,使用场合也在减少,上海沪剧院更是招收不到能讲沪语并愿意入行的学童,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的现象让人担忧。  相似文献   

11.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沪语使用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使用沪语的情况亟须关注。本次调研通过问卷、采访等形式在上海部分高校中进行调查,考察上海方言在青年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沪语使用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使用沪语的情况亟须关注.本次调研通过问卷、采访等形式在上海部分高校中进行调查,考察上海方言在青年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访感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力推广普通话确实为上海话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街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些老人宁愿用自己十分蹩脚的普通话与孙辈交流,也不愿讲自己擅长的方言。更糟糕的是,现在的父母都宁愿把精力放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如果说普通话的推广和冲击是沪语的不可避免的外在压力,那上海本地家庭、本地学生对沪语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7,(2):99-106
无缝学习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而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出现强化了无缝学习的发展趋向。基于无缝学习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特点和翻转课堂课程结构"翻转"的特点,结合语言学习理论,文章提出"无缝翻转"环境的语言学习框架,分别介绍了"S-F"学习环境的特点、框架建构和多样化语料的活动设计;设计开发了"点点说"语言学习A PP,辅助实践S-F环境的语言学习框架,借助沪语学习案例验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以期为不同情境中"S-F"学习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不见不散",相约必须于某处见面之言,地点说定,而时间则可延长,出语示诚以明相约之坚也. 就我所知,此语是从沪语通俗话剧<啼笑因缘>传开来的,剧中人的"老地方,老辰光,不见不散",由此播于众口,截取下半句就更见简省了."不见不散"确然可以视为炼话.后来又被冯小刚的电影贺岁片取为片名,其影响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一起看世界 (我们和你们沪语,下同) 更美的城市 我们一起拯救世界 (我们和你们)更好的生活 我们一起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生》2012,(Z4):85-87
独脚戏又称"滑稽戏",是上海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它以滑稽娱人为主要审美功能,演出均使用方言。1920年前后,艺人王无能首次单独进行滑稽表演,因一人饰演多种角色,故而取名独脚戏。它分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特别是上海市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形成了一个高达千百万人口的沪语语系曲艺文化圈。2008年6月,上海独脚戏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3,(A2):24-25
文章是一篇地方文化精神研讨会发言稿,以如何理解、概括、构建、实践"茂名精神"为例,讨论了如何建设地方文化精神及其品牌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9.
范婷 《文教资料》2009,(21):56-5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已是一个热点问题,学界一直就"教什么"和"怎么教"在不断进行讨论.本文从教师本身入手,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出发,从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意识和文化态度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杨光 《现代教学》2015,(Z1):114-115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上海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自上海开埠以来,在浦江两岸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劳动号子,并以其独有的魅力呈现在我们面前。上海港码头号子作为上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蕴涵着上海文化的重要元素,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着上海历史文脉和发展轨迹。我认为:通过上海港码头号子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们领略和了解上海丰厚的乡土音乐文化,增强对海派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感受沪语民歌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