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陈红莲 《报刊之友》2011,(12):95-96
新媒介环境与技术促使微时代来临,不仅让微小说、徽博得以流行,也让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从解读微电影入手,分析了微电影的受众定位及热播原因,对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走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陈红莲 《今传媒》2011,(12):95-96
新媒介环境与技术促使微时代来临,不仅让微小说、微博得以流行,也让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从解读微电影入手,分析了微电影的受众定位及热播原因,对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走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庆英 《新闻界》2012,(9):74-77
本文从国外的开放课程和精品课程传播的目的、课程传播中的版权设置、课程传播的结构形式等角度,对比分析我国精品课程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通过对课程更新频率、网络技术支持、宽带速度支持、受众对象学习理念等精品课程传播的外在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丹 《东南传播》2012,(3):28-30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传播从受众时代转变成微众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也加速了网络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同时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以人人网为例,借助于传播学的相关内容,深入分析微时代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寻找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广告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和传播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广告传播是传播学理论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随着西方传播学引进中国的时间渐长,传播学本土化的进程也逐步深入,对广告传播的研究也日益注重从中国的具体传播状况出发,基于中国受众的具体特点探索适合中国传播环境下的广告传播方法。本论文以近期方正金融的四支电视广告作为研究素材,试从分析这四支广告的成功原因中探究中国文化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在纪录片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2》的走红因素主要为传播环境、传播内容、受众口碑、传播渠道,针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期对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发展提供点滴参鉴。  相似文献   

7.
温玲 《新闻爱好者》2011,(18):44-45
通过对网络会展与传统会展各自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理论角度分析网络会展的环境、社会受众心理、舆论、受众思想与行为及大众传播效果影响。探究网络会展传播的新理念,挖掘我国会展发展的新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网络会展与传统会展各自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理论角度分析网络会展的环境、社会受众心理、舆论、受众思想与行为及大众传播效果影响。探究网络会展传播的新理念,挖掘我国会展发展的新潜力。  相似文献   

9.
微传播的兴起改变了高校信息环境,也为公共领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微传播环境下公共领域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依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探讨了高校的微传播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分析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为提高校园微传播效果、建设校园公共领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了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朋友圈的微商营销越来越普及,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朋友圈微商的营销,从微商的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进行讨论研究,结合实例充分论证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商,并对微商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1.
正拍纪录片绝不是为了自娱自乐,传播是它的主要目的。如何让纪录片做到最有效传播,地域特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纪录片获得不同文化背景受众认同扩大传播的法宝。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纪录片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地域特色与传播学的关系作分析和解读。一、受众是纪录片传播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众是传播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众的需求、态度和立场决定着传播效果的"有无"和"大小"。传播说  相似文献   

12.
王鹏 《青年记者》2016,(23):138-139
传播学的学科特色 法国当代传播学奠基人贝尔纳·米涅教授在谈到他所定义的传播学的框架时说:“要试图了解传播思想的发展,一要追根溯源,二是要跟踪现实发展.”传播学的教材大部分是以讲授美国传统学派理论为主体的,在内容上侧重于传播过程、要素和效果问题;在研究方法侧重于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课,与学生后续学习的课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昌毅 《新闻世界》2011,(10):109-110
本文利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理论,探究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角色及影响力。并从受众需求、节目类型、传播环境等,探讨主持人作为"意见领袖"群体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传播学受众心理视角,分析了相亲节目中的受众心理是如何从最初的狂热追捧到后来的反感排斥,媒体在应该如何调整传播行为,在迎合受众的同时也积极的引导受众,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第十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的文献分析,从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受众研究、社会责任、媒介呈现、大众文化、人际传播、健康传播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本次年会的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为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话题,为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依托,探究高等院校文学艺术类通识课程受众使用效果。通识课程的传播中,教师使用多媒体发送信息,信息接收者(修课本科生)对信息的吸收与反馈,均呈现出传播媒介的特征,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传、受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更为即时和有效。通过研究发现,受众对课程的使用的满意效果,更多源自"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传媒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形式的日益丰富,由此不断催生出与受众沟通、互动的新渠道。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而构建的现代化传播平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应用平台的广泛普及,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充分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在受众意见表达开放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机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主导着舆论发展的方向。融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特点,组织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舆论引导偏差的不良现象。研究新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形成及舆情治理,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营造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增强网络公信力意义重大。本期“组织传播”栏目立足“微时代”,深刻剖析微博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影响,阐述了全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和高校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同时对现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展开探讨,力争对组织信息提供健康的传播环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给组织传播学的发展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也让受众对传播学以及网络舆情、舆情研判等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师师 《今传媒》2023,(8):71-73
随着媒介融合理论的发展,各类节目基于传播学视角,从节目制作、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受众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办法,促进了各类媒体形式的繁荣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的基本特征,阐释节目制作、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受众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旨在为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当下微信微博的传播特点,从明星丑闻具备的新闻价值要素、受众心理、传播过程、以及传播者的职业素养探析明星丑闻病毒式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自从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这个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播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6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界开始把主要目光集中到受众研究上来,先后提出了“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