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公民获取官方信息和自由的权利,即公民的政治知情权(行政知情权)。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体在被赋予重要权利的同时也对公众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其中一项重要的义务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等,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府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肉搜索”的两面性和相关立法的不完善,对于“人肉搜索”当不当禁以及如何解决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冲突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作为一种信息搜寻方式的“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重要表现。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是现代社会公民享有的两项重要权利,缺一不可。“人肉搜索”不应当被禁,而应当进一步规范化,并通过行业监管、道德引导和法律规制等多方措施,寻求公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平衡保护,建立更为理性、合理、规范的网络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是未成年人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所谓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络中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网络隐私权的出现,使隐私权从“神圣不可侵犯之人格权”演进为当前具有积极性的“免于资料不当公开之自由”.①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使得商家获取未成年人的信息成本较低,获得的效益很高,更容易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隐私权保护进行法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和政府查询权存在冲突,需要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5.
然声 《记者摇篮》2004,(4):21-22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新闻舆论是“公共文明之利器“.媒体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决功能.但作为社会公器.它是社会监督有效存在的一种有效形式.有满足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功能。而公民的知情权是受到宪法保护的。因此.正确处理“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关系.依法行事、客观报道.是新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本研究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个人信息被遗忘权作为一种新型私权,是平衡言论自由和隐私自主的重要途径,其在欧美国家的立法进程中均有重要体现。[方法/过程]从欧盟与美国对“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法理逻辑和立法进程的历史考察入手,探讨欧盟与美国“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法理逻辑差异的缘由,并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被遗忘权”的法理逻辑再定位进行考量,以法律逻辑再定位为切入点,对被遗忘权的权利空间布局进行细分,以应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结果/结论]信息控制者在收集和处理公民个人信息过程中必须履行审慎义务,构建个人信息利用中的主动保护模式,不断与国际个人信息保护趋势接轨,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完善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需要确立相应的原则,首先应当通过利益平衡原则在网络隐私权与网络信息传播权、网络自由言论权之间进行平衡,寻求以最佳方式解决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然后通过对网络个人信息的控制支配、知情同意、最小使用等具体原则切实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9.
周琪 《大观周刊》2012,(5):33-34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一对相互制衡又矛盾的权弄。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誓在性质上,隐私权是私权,一般情况下是与公共利益无关联的,而知情权却兼具公权和私权的性质,从有知情权概念之日起,就一直与公共利益有紧密的联系毒在权利的维护上,隐私权一直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权利。因为只有在权利主体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维权方式,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隐私。:在大多数情况下,知情权的权利主体都是尽可能积极主动收集.或获得想要的信息。^1众所周知,隐私权和知情权都是属于人格权,隐私权侧重的是“隐譬,而知情权侧重的是“知”,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则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其会尽可能收集和获悉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限度的发展机会或自我保护。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中,配偶会尽可能收集彼此间的信息,以便更加好地誊解对方,维系婚姻的稳定与和睦,而秀一方则为了给自己留足更多私人空间,他会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被对方非法的获取或窥探。  相似文献   

10.
张宁 《新闻世界》2011,(2):68-69
"维基解密"事件被《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笔者通过对"维基解密"事件基本情况的介绍,透过事件本身,思考其背后所体现的如网络信息传播、公民知情权、隐私权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孙军 《档案学研究》2014,28(5):55-59
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律师调查取证权,一方面是公民一般权利和法律特许权利的综合体,这种综合性决定了该项权利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效力;另一方面,政府信息是各项权利的记载,知情权与隐私权在各类政府信息中的权重不同,律师调查取证权也因此有着实现程度上的差别。本文以三类政府登记信息为例,探讨律师调查取证权的实现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广州记者被围欧事件,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维权委员刘祥武认为,作为公民,其社会知情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是通过新闻记者的具体采访报道来实现的,所以欧打记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间接侵害。他指出,新闻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尽管不是行政权力,不是司法权力,但它却是公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23):76-80
欧洲法院在本案创造了"数字遗忘权"的司法先例,即数据主体有权利要求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商将与其姓名链接的陈旧的、不完整、不恰当或不相关的信息从搜索结果中删除。这一判决一方面保障了欧盟范围内个人信息权利,但同时对表达自由、信息自由和公众的知情权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公民权的新闻自由权在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和社会监督权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侵害到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由于公众人物的特殊性要求对他们的隐私权、名誉权作出一定的限制,容忍非恶意的错误报道,而容忍并非是对错误的放任;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的舆论监督和维护法治的统一与司法裁判的权威要有机结合;新闻言论自由权脱离公民个人权利而广泛社会化后,面对普通公民时,形成巨大的力量反差和利益差异,而这时公民的权利更应当受到加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如今大城市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尤其是女性,隐私意识空前强烈,这里面大众媒体的反复倡导和传播功不可没。但同时,公民的知情权也日益扩大,当知情权包括个人的性信息等隐私内容时,就会产生冲突。而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来自大众媒体。于是,矛盾产生了。一方面,如果新闻带有明显的公共利益性质,此时公众的知情权是否高于公民的隐私权?另一方面,一些与公共利益关系不太大的涉及个体的新闻,如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往往带有大量的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是否没有边界?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记忆的追寻在数字时代似乎达到了顶峰,“完整记忆”的出现是人类记忆史上的里程碑。过去,遗忘是默认的常态,而记忆是例外;如今,记忆成为常态,遗忘却成为例外。数字时代塑造“完整记忆”的同时,人类似乎也逐渐失去了对记忆的控制,人们开始意识到无法忘记的“完整记忆”并非“完美记忆”。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试图通过删除那些不合适、不(再)相关的信息来恢复记忆与遗忘的失衡。然而,将“被遗忘权”作为一种平衡数字时代记忆与遗忘需求的策略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争论体现了数字记忆时代下记忆需求与遗忘需求矛盾的困境,其中牵涉历史书写与对“完整记忆”的需求、社会分享中“被记住”的欲望与在社交中“被遗忘”的期待、身份建构中对记忆与遗忘的矛盾需求、“被遗忘权”与社会运作等问题。因此,在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网络世界里,如何权衡人们记忆需求与遗忘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数字记忆时代留给人类社会的难题,这似乎也迫使人们在当今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里,重塑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关注数字时代下“被遗忘权”的思想争锋,在思潮中展现数字时代下记忆与遗忘的需求困局,探索记忆与遗忘的伦理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网络隐私权和知情权法律规制的缺乏,利用名誉权来间接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现状,解析“人肉搜索第一案”,提出从立法角度要注重个人信息自由流动和隐私保护并重原则、个人信息最小使用和民众信息意识觉醒等原则,并充分发挥行业规制,建立行业自律模式等方面保证网络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及其用人单位合法拥有对该当事人人事档案的知情权。知情权要求人事档案的开放,而公民隐私权的存在,又决定了档案必须保密。因此应正确处理知情权与隐私权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的被遗忘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遗忘权体现了"遗忘"及"重新开始"的精神,是大数据时代的公民及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所必须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在其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明确规定了被遗忘权,我国也应制定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遗忘"和"重新开始"为指导确定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些通用原则,明确公民享有被遗忘权,并对被遗忘权的主体、客体、权利的内容、适用的条件、例外的情形及侵犯该权利所应受的处罚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新闻获取技术和新闻传播途径的不断发展。新闻自由与公民个人隐私权的冲突日渐加剧。一方面,新闻自由作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了解社会生活、实现知情权的基本保证.已被赋予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大功能.新闻媒介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努力探知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作为公民的个人隐私在新闻自由所追求的高度透明化面前已越来越无处躲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