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们     
《现代教学》2012,(4):80
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近期又推出了一批"新优质学校",与以往热门的名校不同,这些"新优质学校"招收的多是周边普通百姓的子女及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力发展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  相似文献   

2.
借助教育人类学视角,结合田野观察和问卷调查方法,针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进行调研发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互动中,存在干预性教育行为、非干预性教育行为和情境性教育三种主要实践模式,在每种模式互动中,都彰显着人们对教育目标的理解、社会资本的局限、自我经历的复制等社会文化因素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和其学校教育一起,共同受到社会和政府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互动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质性"问题是融合教育进程中的障碍。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充分发挥互动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三方联动的互动机制势在必行。推进随迁子女融合教育,须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平等就学、混合编班、混合编组,鼓励朋辈群体互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积极开发融入地的方言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4.
当前实践语境中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言说多满足于流入地公办学校入学机会获得.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在梳理从古典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到晚近的罗尔斯、德沃金、沃尔泽以及女性学者扬等人关于公平正义论述的基础上,从分配正义与关系正义两个层面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部分社会经济处境更趋弱势的随迁子女仍就读于简易民办学校,进入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难以分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而多集中于薄弱学校,分配正义的差异原则并没有在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分配中被考虑;而即使进入公办学校,由于社会刻板印象及各种制度性因素,随迁子女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经受着集体边缘化、文化宰制的尴尬,相应的是不能把教育纳入自身掌控范围的无力感与无权化,关系正义在此过程中亦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日前公布的《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上海将保障外来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现90%以上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教育质量达到全市基本水平。加大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加强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民办小学的督  相似文献   

6.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文化冲突体现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制度规范上。文化冲突起源于差异,其根源则是身份和利益的冲突。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文化冲突问题,必须实行"多元一体"的教育政策,在宏观上保障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消除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城市学校的制度障碍;在教育教学上实行多元化教育,尊重文化差异,逐步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1):136-144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进城务工农民及其随迁子女的群体发展需求日益壮大,其受教育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都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有学上"和"上好学"的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改善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增加农民工培训内容、提高农民工培训效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界限、加大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改革现行中学教育和中高考制度、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及农民工随迁子女比例较大学校的办学质量、落实融入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教育是一个热点话题。要使学校的融合教育更富有成效,应重视课程问题。学校应调查并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融合教育课程目标、构建融合教育内容,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在课程实施时贯彻渗透性、活动性、合作性原则,并根据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指标体系来评价融合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但是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出台的支持政策却比较少,并且各地政策的差异相当大。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政策支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前瞻价值。通过建立全面开放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并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同等资助,适度开放普通高中并将入学标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间的教育经费转移机制,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初中后教育补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初中后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四川省成都市双水小学作为一所乡属农村小学与厂办子弟校重组的区级直属小学,秉持“若水”教育理念,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随迁子女自理自制、坚韧自强、宽容宜人、诚实守信、灵活适应等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在分析本校随迁子女心理品质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若水”教育理念下随迁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指标,打造“若水课堂”,开展“若水活动”,有效提升了随迁子女的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民以“举家迁移”的方式进入城市务工或者经商,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归属感的培养。文章阐述随迁子女集体归属感的重要性,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随迁子女自身角度分析了集体归属感弱化的原因,分别从抓好学校主阵地、打造多元育人环境,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等角度探讨培养随迁子女集体归属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融合教育以融合为导向,推动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在我国近年来的一些重大教育政策中已有所体现。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解决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了教育工作中的新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经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探索,总结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决定了相关制度改革的边界。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聚焦义务教育阶段。促进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包括教育条件均等化制度、教育起点均等化制度、教育过程均等化制度、教育结果均等化制度等与教育均等化直接相关的"教育均等化制度",还包括教育办学制度、教育管理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社会支持制度等"教育均等化保障性制度"。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随迁子女教育均等分为平等性均等、差异性均等和补偿性均等,不同性质的均等对于相关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2015,(Z2):2-3,149,150
融合教育:让飘飞的"萍公英"也有春天上海市嘉定区戬浜学校在"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生活"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确立并形成了"融合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即:学校满足所有学生的教育需求,教师提供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让88.7%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一样融入学校,融入上海,并在情感上、文化上获得认同。  相似文献   

15.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根据国家"两为主"政策,公办学校是随迁子女教育的主要载体。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对89所学校的随迁子女受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与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在随迁子女教育中具有各方面的优势,即公办学校的设施设备配置更为完善,教师学历专业素养更高,课程与教学更为规范有效,家长和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但同时,公办学校在随迁子女的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位现象,即教师对随迁子女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指导,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不够紧密,随迁子女的学业评价不够规范等。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公共教育职能,加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和合作,改善公办学校随迁子女教育的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呈现五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向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集中: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新生代入学规模日趋庞大;农民工随迁子女主体开始进入高中阶段: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将成为一段时期内城市学校发展的突出任务;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出地农村、乡镇校舍闲置大幅增加。各级政府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意义。建议提前规划中小城市教育布局,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中小城市。缓减大城市人口压力;条件成熟的地区在城市管理中实施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试点,也可探索实施异地中考和高考:因地制宜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同时,强调流出地政府要科学预测适龄人口、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学校规模效益,利用闲置校舍发展学前教育,避免教育浪费。  相似文献   

17.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催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务工,进而产生了一大批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关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这一弱势和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对重视人权意识和教育公平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关注所有容易受到排斥的群体并致力于通过对教育的改革以建立更加全纳、公正和公平的教育体系,这将为我们重新审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框架,从而体现对人权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2014年,我区共投入2.53亿元,对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的城市学校(含民办学校)进行奖补,免除符合输入地政府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的学杂费,并严禁学校加收借读费及相关手续费。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外省户籍学籍迁入人员在广西参加升学考试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创新和加强农民工工作的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城市随迁子女的增加,学校中也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的特征,教师也将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学生所带来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对自身以及学校文化进行反思,因而在教学中很难保证学校"文化边缘人"平等地享受教育。文化敏感性教学主张教师作为反思者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者,从理解边缘人的角度出发,实现多元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社会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关注,从学校层面促进随迁子女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学校层面特征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城缜儿童相比,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较差,表现形式更加隐蔽,且极端个体更多。学校因素能够解释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得分变异的14.26%。在学校层面,学校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学校外地学生比例、班级规模则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