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要保证历史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只有从以下方面加强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教育理念和新形势下国家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现实需要,是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代际传承的迫切需要,充满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4.
<正>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内容和有效的教育工具及手段。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其在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个人内外条件和能力的总和。它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素质、教研科研能力素质,健康的心理、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一、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古人云:"正人必先正己。""教人者自教。"赵亚夫说过:针对学生而言,"教历史"是个工作,针对自己而言,"教历史"是个职业。所以,"教"最要紧的是在循环往复中吸取经验。有责任心者,除了教经验之外,还关注"教"的技能和方法。下面我就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历史教学的专业发展展开论述。一、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1.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先决条件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所以,我们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8.
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从专家们的论述变为广大教师的追求,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目标,同时,也埘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冈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建知识结构,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文章从专业理想、专业能力和专业灵魂三个方面,结合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系统论述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提出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巩固、内化、升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研究了作为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教育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长期被忽略的原因,探讨了教育史的教师教育价值以及教师教育中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等问题.笔者认为,教育史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史学科应当在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深入革新,以胜任其承担的教师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14.
黄青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126-128
美育是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化活动。美育在体育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师应有优良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相似文献
15.
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3):98-102
美育是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活动。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有优良的师德、渊博的知识、优雅的气质和风度。 相似文献
16.
论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平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5(3):42-45
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在承办师范类专业。为更好地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来师范类专业,首先应当搞好教学设计。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设计应当遵循三个步骤,即确定教学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培养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必然要求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应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发挥其内部各有利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学习的基本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99-104
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其中教师应该学习什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而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以及学会为师,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基本追求。这些追求的实现,可以为教师专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教师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霍伊学校结构理论为基础,研究对比中美两套代表性教师评价方案在规则设计和权力结构两大维度的运作效果发现:中国方案更具备阻滞型学校结构的特征,美国方案更倾向于促进型学校结构的特征。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应实现以下几个转变:评价目的从"加强管理"转向"促进教学",制度安排从"依附嵌套"转向"独立自主",教师与评价者的关系从"对立被动"转向"双边互动",评价结果从用于"量化排名"转向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设计从"基于经验"转向"专业科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