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值问题是简单多面体中的重要题型,解这类题时不仅要熟练掌握多面体的有关知识,而且还需灵活应用求最值的各种方法.现把方法归纳、总结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配方法例1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A1B与B1D1的距离.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本身就是一种最值问题,它  相似文献   

2.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应用问题中,有一类重要题型:给出空间几何图形和图形表面上两点如A、B,求从A到B沿着空间几何图形表面的最短路程。如图所示:长为3cm,宽为2cm,高为1cm的长方体,一只蚂蚁从底面的A处爬行到对角B处吃食物(不爬长方体的棱,从面上爬),它爬行的最短路线长为多少?  相似文献   

3.
变量在整数范围内取值的最值问题,称为离散型最值问题,本文介绍几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一 化归法 这里介绍的是把多变量变为一个变量,即通过消元达到化归目的。 例1.若a、c、d是整数,b是正整数,且满足a b=d,b c=d,c d=a,那么a b c d的最大值是:(A)-1 (B)-5 (C)0 (D)1  相似文献   

4.
离散最值问题指自变量为非连续性(如自变量在整数或自然数范围内取值)的条件最值问题。这类问题形式活泼、题型新颖、运用基础知识较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本文拟结合有关数学竞赛试题,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主元法 离散最值问题往往涉及几个变量,其中有一个变量条件最强,思考时紧紧抓住这个变量,将其它变量用它代换,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只含有一个元的表达式,从而易于求解,我们称这种方法为“主元法”。 例1 若a、b、c、d是整数,b是正整数且满足a b=c,b c=d,c d=a,那么a b c d的最大值是( ) (A)-1;(B)-5;(C)0;(D)1。 (1991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分析:a、b、c、d是整数,b是正整数,b的条件最强,以b为主元,将a、c、d分别用b表示,则有  相似文献   

5.
<正>正方形的一种特殊折叠中,折叠后所得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与原正方形的周长之间,有一条很重要的性质.本文给出该性质的证明及其运用,供读者参考.1性质如图1,将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A与CD边上的点H重合(H不与端点C、D重合),点B的对应  相似文献   

6.
冯克永 《考试》2010,(7):114-117
一、与最短路径有关的最值问题 例1如图1,在圆柱形的玻璃杯外侧面,有一只蚂蚁要从A点到杯内侧面的B点去吃食物。已知A点沿母线到杯口C的距离是5cm,B点沿母线到杯口D的距离是3cm,  相似文献   

7.
<正>初中数学中有一类系数不为1的函数最值问题难度较大.本文举例说明如何巧化系数为1,达到顺利解题目的.例1(2015年日照中考)如图1,抛物线y=■x2+mx+n与直线y=-■x+3交于A,B两点,交x轴于D,C两点,连结AC,BC.已知A(0,3),C(3,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tan∠BAC的值;(2)在(1)条件下:设E为线段AC上一点(不含端点),连结DE.一动点M从点D出发,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其中最值问题便是一个典型载体,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潜能.最值问题起源于函数,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各个知识模块,对最值问题的求解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问题.本文结合盐城市调研考试的一道模拟题,谈一谈解决有关最值问题的转化角度.题目再现在等腰ΔA BC中,AB=AC,且|BA+BC|=2 3,则ΔA BC面积的最大值为.角度1函数法利用函数的值域与最值求解方法解决最值问题是常见办法,关键是引入恰当的变元,建立适当的目标函数,同时研究好函数的定义域.A D B C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中,某些看似繁杂的最值问题,若借助于最大(小)值的定义,常能轻松突破. 例1 分别用max{x1,x2,…,xn},min{x1,x2,…,xn}表示x1,x2,…,xn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若a b c=1(a,b,c∈R),则min{max{a b,b c,c a}}的值为( ) (A)1/3.(B)2/3.(C)1.(D)不确定. 解 设max{a b,b c,c a}=x,则 x≥a b,x≥b c,x≥c a,所以 3x≥2(a b c)=2,x≥2/3. (当且仅当a b=b c=c a,且a b c=1,  相似文献   

10.
章建春 《数学教学》2003,(12):26-29
线段长的最短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该问题的模型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其一般的解题策略是:化折(曲)为直. 一、利用平面展开图化折(曲)为直 例1 如图1,长方体ABCD-A1B1C1D1的长、宽、高分别为3、4、5.现有一甲壳虫从A  相似文献   

11.
[例1] 设a,b,C是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且a+b-c=1,已知长方体对角线长为1,且a≠b,则高c的取值范围为( ).(A).(0,1/3)(B).(1/3,1)(C).(O,1)(D).(1/3,∞) 解法1;长  相似文献   

12.
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初中数学重点内容之一,探究最短路径问题是勾股定理运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一道例题的研究和同学们探讨最短路径问题. 例题:如图1所示,一只蚂蚁从实心长方体的顶点A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爬到对角顶点C1处(三条棱长分别为长为4,宽为2,高为1),问怎样走路线最短?最短路线长为多少?  相似文献   

13.
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A组1.生活中下列物体的形状最接近四棱柱的是 (   )(A)茶杯 .     (B)地球仪 .(C)冰箱 .     (D)钢笔 .2 .如图 ,是关于图中的几何体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第 2题 )(A)四个几何体中 ,面数最多的是 4.(B) 2中有三个面是平面 .(C) 1由两个面围成 ,其中一个面是曲面 .(D)图中只有一个顶点的几何体是 3 .3 .有一个直三棱柱 ,底面是边长为 3 cm的正三角形 ,侧棱长为 9cm ,则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 (   )(A)长为 9cm ,宽为 3 cm的矩形 .(B)长为 2 7cm ,宽为 3 cm的矩形 .(C)边长为 9cm的正方形 .(D)…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对适合初中教学的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最值型”问题,举例进行分析. 1.归结成一次函数求最值 例1 A市和B市分别有某种库存机器12台和6台,现决定支援C村10台,D村8台.已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下面图形中圆柱是(  ).2图1是由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的物体,它的左视图是(  ).3用一个平面去截图2中的5个几何体:图2能得到长与宽不相等的长方形截面的几何体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4下面平面图形中,正方体的展开图是(  ).5若一个长方形能够折叠成一个所有棱长均相等的五棱柱的侧面,则该长方形的宽与长之比是(  ).(A)1∶6  (B)6∶1  (C)1∶5  (D)5∶16长方体的三视图是(  ).(A)一定是3个一样大的长方形(B)一定是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C)一定是3个正方形(D)大小…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有关求最值的问题,成为中考的热点.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一、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例1(2013江苏无锡)已知点D与点A(8,0),B(0,6),C(a,-a)是一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则CD长的最小值为.解析∵OA=8,OB=6,∴AB=10.(1)当CD是平行四边形的边时,CD=AB=10.  相似文献   

17.
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A组1.生活中下列物体的形状最接近四棱柱的是()(A)茶杯.(B)地球仪.(C)冰箱.(D)钢笔.2.如图,是关于图中的几何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第2题)(A)四个几何体中,面数最多的是4.(B)2中有三个面是平面.(C)1由两个面围成,其中一个面是曲面.(D)图中只有一个顶点的几何体是3.3.有一个直三棱柱,底面是边长为3cm的正三角形,侧棱长为9cm,则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A)长为9cm,宽为3cm的矩形.(B)长为27cm,宽为3cm的矩形.(C)边长为9cm的正方形.(D)边长为3cm的正方形.4.若一个棱柱有12个顶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个棱柱…  相似文献   

18.
例题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A1=2cm,AD=1cm,求异面直线A1C1与BD1所成的角.解(平移法)设A1C1与B1D1交于O点,取B1B的中点为E,连接OE,如图1所示.因为OE∥BD1,所以∠C1OE或其补  相似文献   

19.
<正>线段最值,包括一条线段,两条线段和甚至多条线段和的最值,通常解决的思路是化成一条线段,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段最短"来解决,当然在加入圆相关概念之后,可用定理会更多.多条线段和的最值也被归纳为"胡不归+阿氏圆"模型,当然,核心依然是上述基本定理.题目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点A,B(点A在点B左侧),交y轴于点C,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E.连接BD,点M是线段BD上一动点(点M不与端点B、D重合),过点M作MN⊥BD,  相似文献   

20.
一、由直二面角联想到长方体 【例1】线段AB长为2,端点A、B分别在一个直二面角的两个面上,AB和两个面所成的角分别是45°和30°,那么点A、B在这个二面角的棱上的射影A1、B1间的距离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