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春苏区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宜春苏区为湘鄂赣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宜春苏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宜春苏区是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第四宜春苏区是开创和保卫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战场;第五,宜春苏区是连接湘鄂赣根据地与湘赣根据地乃至中央根据地的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之日起,就着手抓教育工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江西苏区、陕甘宁边区、东北解放区等革命根据地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体现了教育为革命和生产服务的精神,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革命根据地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编写为新中国普通中学历史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编中学历史课本中多次提到“苏区”和“根据地”,那么,它们究竟有何异同呢? “苏区”与“根据地”都是指中国革命赖以进行和发展的地方。“苏区”一词产生于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名词,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因其根据地内的革命政权是根据苏俄革命政权组织形式建立的,即采用的是苏维埃(代表会议)形式,故这类根据地称作“苏区”。而“根据地”则是革命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以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即为据以长期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地区。它特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件伟大的事件。从一九二七年三湾改编到一九三四年北上抗日这七年中,革命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这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苏区文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风貌和时代特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文艺的感染力、战斗力和认识作用都来源于真实。苏区文艺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却能发挥极大的战斗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苏区文艺是真实的文艺。  相似文献   

5.
《斗争》是1933年2月苏区中央局创办的机关报,作者主要来自苏区高层领导干部,它在根据地建立了一个多渠道的发行网络,但只限在根据地内部发行,其发行对象主要是苏区各级党组织及其成员。《斗争》主要刊载党的文献和苏区领导人撰写的指导苏区工作的论文,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理论性刊物。《斗争》刊登过许多有积极影响的文章,对苏区革命起到了正确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由于当时"左"倾错误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左"的理论和政策,对革命和苏区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在以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七年的苏区革命时期内的音乐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国歌曲中国化、本土歌曲马列化的道路,对宣传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2012,(10):4-6
1931年12月底,33岁的周恩来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这时苏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已连续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和苏区根据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蒋介石对此惊恐万状,  相似文献   

8.
苏区时期,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内建设根据地,对外反抗“围剿”,形成了苏区精神。本文以《红色中华》为例,从提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深入实际调查、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坚决揭露腐败行为和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等五个方面着手,阐释了革命媒体为苏区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舆论阵地,鼓舞了苏区的革命群众,推动了苏区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为创建和巩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实施了较为广泛的干部教育,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促进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干部教育经验.鄂豫皖苏区干部教学具有目标明确、特色明显、方式创新和效果突出的显著特点.文章深入剖析鄂豫皖苏区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做法和历史经验,对指导当前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  相似文献   

10.
在江西教育的历史上,有两项工作激动人心,一项是书院教育,一项是苏区教育。书院制度始于唐,在唐、宋、元、明四个朝代长达八百余年中,江西境内书院林立,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居全国之冠。苏区教育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瑞金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它开创了无产阶级教育史的新篇章。认真地学习、总结、研究、继承这些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汲取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是江西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发挥江西教育的历史优势,再展江西教育的宏图,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仅就苏区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苏区把发展文化教育作为争取革命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苏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为了造就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提高根据地人民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江西苏区不仅创立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干部学校、普通小学、成人学校和师范、农业、银行、戏剧、看护等专业学校,还致力举办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是江西苏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江西苏区的一种教育形式。 为了发展苏区职业教育,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教育行政纲要》①和《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右江、左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他作为红七军、红八军总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带领苏区军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苏区建设中,邓小平同志以一个卓越革命家的胆略和才智,重视和关心苏区文化教育事业,大兴办学之风,积极开展干部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和平民教育,提出了许多卓识的教育主张。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活动,是邓小平革命教育思想的萌芽。一、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十分关心和重视教育事业1、重视社会宣…  相似文献   

13.
山水旖旎、多姿多彩的四川,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33年,红军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二大的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今  相似文献   

14.
一、党和人民对文艺提出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在它的领导下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工作的,因为它知道,"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革命的文化艺术在国民党统治区要发展,在革命根据地即苏区也要发展;但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  相似文献   

15.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工农劳苦民众掌握了政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里,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为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苏区建设服务,推动苏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九三四年一月,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九二九年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四军开辟江西赣南和福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巩固的苏维埃政权,并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一个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遂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7.
朱丽云 《江西教育》2023,(44):14-15
<正>中央苏区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主要发源地。1930年到1932年,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兵力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4次“围剿”,在革命条件艰苦、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开始于中国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在逐步探究和建立起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解放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走向了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崭新的工农政权。革命根据地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苏区时期,二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两个时期因革命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9.
作者系统分析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大众口头创作的大量红色歌谣,作为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在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进程、歌咏党和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光辉业绩、反映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大众英勇无畏的战斗风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苏区红色歌谣既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又能给人美的享受,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 江西苏区把发展文化教育作为争取革命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为了造就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提高根据地人民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江西苏区不仅创立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干部学校、普通小学、成人学校和师范、农业、银行、戏剧、卫生等专业学校,还致力举办各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是江西苏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