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究竟孰大孰小,一直是西方古典社会契约论者所探讨的核心命题,他们既有共识,也有鸿沟。目前,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随着对社会契约论研究的深入,主要出现了以洛克主张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模式”与霍布斯、卢梭主张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模式”之鸿沟。尽管各自的主张有所差异,但是相对于一种政治制度设计和理论体系构建而言,在政治现代化的当代都有着进步和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小政府大社会”是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模式,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小政府大社会”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有限政府、比例原则等基本理念基础之上的,具有民主观念、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分离的社会结构、自由市场经济和法治等生成条件。我国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政府与市场结合过度紧密,机构和人员精简难以实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属于成熟的政治、道德文化,长于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与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不可揉进西方文化那种追逐物质利益的精神。中西文化极难融合,是科学社会主义消弭了中西文化的鸿沟,但中国文化仍应保持自己在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方面的优势。毛泽东“大体平均”和消灭不平等身份关系的主张是中西文化融合方面的伟大创举,奠定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属于成熟的政治、道德文化,长于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与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不可揉进西方文化那种追逐物质利益的精神。中西文化极难融合,是科学社会主义消弭了中西文化的鸿沟,但中国文化仍应保持自己在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方面的优势。毛泽东“大体平均”和消灭不平等身份关系的主张是中西文化融合方面的伟大创举,奠定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末中国思想界初步接触西方的"政府万能"新说。民国肇始,梁启超、宋教仁等皆主张英、法政党内阁式的"强有力政府"。中国移植西式议会政治失败,孙中山晚年提出了超越英美模式的"万能政府"主张。国民党人执政后,部分国民党人提出"党国一元主义"的强力政治论,"独立评论派"的陈之迈、张佛泉,"再生派"的张君劢等,主张取法英美"危机政府"建设"强有力政府"。民族主义是推动"强有力政府"诉求的重要动力,但对于"强力"的追求是否颠覆宪政框架,成为现代民主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6.
社会契约理论是近代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关于国家起源及政府构建的系统理论阐述。在众多社会契约理论中,其中以霍布斯与卢梭之思想最为突出,霍布斯主张通过订立契约建立强大的君主集权制国家,其思想核心为"主权在君";而卢梭则主张通过订立契约建立民主共和国,其核心思想为"主权在民"。通过将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放在历史长河中审视,并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契约订立原因、授权范围和主权行使方式,充分了解其优缺点,及其可行性,为现代政治生活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职能也会相应转变,其中行政管理将从政府一把抓的“大政府、小社会”模式转为“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是以政府、非政府部门的公务机构、中介机构和群众团体为主体的多元管理体系,该模式各主体之间有明确的职能分工,传统体制下的部分政府职能从政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近世以来的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影响颇为深广。他曾撰文反对西方代议政治制度,因为他坚持认为适合他国的政治制度,不一定适合中国,而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他结合明朝官职并吸收西方政治制度创造性提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他曾从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分镇""分道"思想出发,主张地方自治主义,以克服民国政治中的黑暗和腐败;他批评当时青年道德低下及"全盘西化"思想,主张实行国学教育,来提升国人道德水平,实行自己的教育。但是,章太炎并不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章太炎一度主张保存"国粹",但并不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坚守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与学习西方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面对西方"大""小"政府理论的争论以及我国当前的国情,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选择一种新型政府模式.本文通过多角度论证了"强化市场型政府"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0.
郭云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6):104-106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以蔡元培、胡适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政府"身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范畴。同列签名序列之中的李大钊,则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他与前者之间似乎不应发生关联。李之签名,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联盟思想应是导致他签名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设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载体,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支架。伴随着中西方社会信息的高度发展,我们对于语言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人们在中英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道鸿沟。为了跨越这条鸿沟,我们必须对西方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社会治理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在大数据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芜湖市创新和推广"全民社管"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促进公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促进政府和公众的有效互动,推动政治体系有效运转,从而促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智能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英、法、德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比较分析不同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存在的必然性是一种新的尝试.英国的自由市场模式、法国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三种不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所折射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各具特色.经济主导型培训主要由市场力量来规范,政治主导型培训主要由政府控制.社会主导型培训主要由"双元"控制.不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对应了不同的主流社会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并不能导致各国教育和培训体制的趋同,在欧洲,受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各国教育体制各有特点,并在不同的道路上发展.从社会合作关系以及政府介入和监管力度上考察,欧洲终身学习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以需求为导向的"自愿伙伴关系"模式,如英国;"正式社会伙伴关系"模式,如瑞典;和"中央集权"模式,如希腊.其结果是欧盟成员国没有单一的终身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主要是围绕着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权利号责任之间孰重孰轻所展开的争论;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社会矛盾的回应与调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智媒时代"已然来临。一方面,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众多机遇,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推进"精准思政"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智媒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立场、智能推荐机制漏洞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教学情势变化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等挑战。基于此,政府应加强思政教育指导,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媒体平台当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价值理性;高校要布局网络思政教育,探索"精准思政"模式。最终集各方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与变量之一,在它的猛烈冲击下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在公民教育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外来移民大量涌入,西方国家在针对外来族群的公民教育实践中,相应地形成了以排斥型、融合型、多元文化型、跨民族国家型等为代表的公民教育模式。必须强调的是,西方国家的这几种公民教育模式并不存在明显的孰优孰劣,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都是与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期,信息在网络上交互流动正在使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民政治参与在网络上也迅速发展起来。它在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地同时,也出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困境。要摆脱公民政治参与困境,政府是主导,调整政府职能是关键,同时还应该建立网络政治参与和应对机制,消除"信息鸿沟",为公民提供平等的参政机会。  相似文献   

19.
国家结构理论是随西方民族国家成长和政治学旧制度主义方法论的产物.在全球的制度变迁中,该理论越来越不能真实地反映各国变迁中的中央-地方关系.本文呼吁我国宪法学界和政治学界重新认识传统的国家结构理论和单一制联邦制的理论价值,主张以蕴涵明确的"政府间关系"代替含糊不清的"国家结构形式"之说,方法论上在基于宪法规定的政治关系描述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动态的政治-经济过程研究,以便我们澄清事实性和法条性政府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闫帅博士的新著《回应性政治发展》以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历史性转型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政府转型过程中政治秩序再造的逻辑和内在机理,进而将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概括为"回应性政治"。在这种"社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的国家-社会互动模式中,执政党和政府通过不断的调适和学习,不仅在主动回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构建了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而且在推动政治发展、实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实现了兼具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国家治理。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渐进增进政治回应性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当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党和政府对社会抗争的回应,还应重点关注政治体系自身适应性调整的主要实践和基本脉络,充分挖掘中国政治回应性和调适性共生并存、相互强化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